摘要:夏末秋初,赣西永新,稻香弥漫。台岭乡禾山村的千亩稻田在夕阳映照下泛起金波,一场以“稻浪咏丰收”为主题的诗会正在田间举行。诗人立于稻浪间执卷吟诵,游客赤脚踩入泥土,农民手握稻穗以乡音读诗——这并非寻常的文学采风,而是永新县作家协会持续打造的“文学+农业”品牌活动
夏末秋初,赣西永新,稻香弥漫。台岭乡禾山村的千亩稻田在夕阳映照下泛起金波,一场以“稻浪咏丰收”为主题的诗会正在田间举行。诗人立于稻浪间执卷吟诵,游客赤脚踩入泥土,农民手握稻穗以乡音读诗——这并非寻常的文学采风,而是永新县作家协会持续打造的“文学+农业”品牌活动“田野诗会”的真实场景。自2023年下半年推出以来,这些扎根乡野的诗会不仅没有昙花一现,反而人气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这不禁让人追问:为什么它能摆脱“一次性活动”的宿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创新逻辑与乡村振兴智慧?
深耕时序节律,打造四季不落幕的文学现场
永新县作协主席刘家强至今记得2023年初的那场争论:“有人说文学就该在书房创作,但我们坚持要把诗会搬到田间地头。”这个看似大胆的决定,最终成就了一个创新融合的典范。
那么,如何让文学真正在田野中扎根而非走过场?永新作协的答案是:回归农耕文明的本源——时序节律。作协团队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时间美学,将诗会主题与四时农事紧密融合:春季,诗会走进盛放的油菜花海,以“春暖·诗耕”为主题,呼应播种希望;还步入翠绿的生态茶园,取名“春韵·茶语”,让诗声与采茶歌相映成趣。夏季,活动先后走进硕果累累的翠冠梨园和千亩荷塘,分别以“夏蜜·梨谣”和“荷风·雅集”为主题,让诗行与丰收的喜悦交织共鸣,于荷香阵阵中吟咏诗篇,更添一番雅趣与风情。秋季,千亩稻浪中“秋实·咏丰”诗会开场,咏叹大地的馈赠;冬季,诗会走进脐橙和蜜柚基地,打造“冬藏·果宴”沉浸式体验。
四季流转,诗情不息。诗会不设固定场所,而是轮流举办于不同乡镇。这一流动机制不仅充分调动了各乡镇的积极性,更使每场活动都独具地域特色,让当地群众常盼常新、常感惊喜。
更重要的是,每次诗会都与农产品推广深度融合。例如春季在高桥楼镇举行的油菜花诗会后,推出的“诗语菜籽油”因包装印有本地诗句,据农户反馈销量同比增长20%;茶园诗会上编写的《茶韵新唱》被茶企采用,融入茶艺表演,成为推广茶文化的亮丽标签;夏季梨园诗会上创作的《翠冠梨记》被印于产品包装,成为果农的品牌文化名片;荷塘诗会后开发的“莲香”系列产品,也因诗意包装备受青睐。
诗,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化作产品故事、地域名片,实现了文学与农业轻灵而自然的嫁接。
鼓励真实书写,让诗意深扎泥土芬芳
诗会尤其鼓励本地创作者书写身边的农业生活。农民作家汪雪英说:“我们写自己流汗的日子,读者才能闻到稻香。”她曾在插秧时构思《稻田笔记》,文字中带着泥土的清新气息。像她这样从田地走出的书写者并非个例。
县作协推动“作家驻村”计划,定期组织创作者走进农业基地,白天劳动,夜晚开办写作工坊。在象形乡,作家与果农同吃同住,合作完成《七月梨香满枝头》;在石桥镇,创作者与农机手深入交流,写下《铁牛奔跑的地方》。
县作协还推出“乡村写作营”,吸引返乡青年、留守老人参与创作。近两年来,这批创作者写出了大量贴近乡村的诗歌佳作,字里行间浸润泥土气息与人间烟火。70岁老农以朴素笔触写下《犁田谣》,从容道出从牛耕到机耕的岁月变迁;90后新农人用清新笔调创作《直播间的稻穗》,细述电商助农中的点滴温暖。这些作品语言质朴,却因扎根现实、情感真挚而格外动人。
构建交流场景,推动城乡多元对话
更为可贵的是,这一平台让农民从“被书写者”成为“书写者”乃至“朗诵者”。他们用乡音朗诵自己的诗篇、以劳作入诗,向外界展示源自土地的文化自信。正是这种身份的转变,让诗会不仅是一场文学活动,更成为一座城乡对话的桥梁。
许多游客远道而来,不仅为读诗听诗,也为体验农事、感受乡间生活。在2023年文竹镇秋季稻田诗会上,游客现场参与收割、打谷,夜晚还在田埂旁露营观星。据县文旅局统计,该诗会带动周边农家乐同期收入增长15%,茶油、蜂蜜、花生等农特产品销量显著提升。
而城里人则借此重新触摸土地、回望乡土,实现了一种平实而珍贵的双向奔赴。正如一位参与诗会的村民所说:“原来我们的日常,也可以是诗。”旅游部门也顺势推出“诗旅融合”研学路线,将诗会现场、农业基地、乡村民宿串联起来,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良性循环。
培育内在认同,文化赋能润养乡村心灵
有农民坦言:“诗歌不能当饭吃,但能让饭吃得更有滋味。”这句话道出了文化实践的深层价值——它不一定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却能润养人的精神。通过诗歌,不少农民重新发觉自身劳动的意义,从单纯的生产者逐渐成为文化参与者、创造者。村里麻将声少了,田间吟诵多了;农户开始主动分享故事,为产品附上更丰富的叙述。
县作协还尝试将诗歌与多种载体结合,让文化赋能落到实处。在线上,推出“禾下读诗”音频栏目,让诗声随风传播;在线下,则与本地企业共同探索“诗意消费”新模式,让文学融入日常,为农产品赋予更深厚的文化附加值。这些探索,正让文化赋能一步步从理念变为现实。
夕阳西下,稻田诗会在吟诵声中渐入尾声。农民手捧稻穗,年轻人弹起吉他,孩童在田埂奔跑——这些轻盈而持久的声音,正回荡在永新的田野之间,也叩响着乡村振兴的新脉动。
永新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的赋能和人的回归。通过“文学+农业”的深度融合,让农耕生活获得了诗意的表达,让农产品承载了文化的价值,让农民成为了文化的创造主体。这一切所带来的最大启示或许正是:当土地生长出诗歌,当劳作升华成艺术,乡村振兴便获得了一种更持久、更深厚的内在生命力——一种源于文化自信和主体性觉醒的温暖力量。
来源:泽悦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