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之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09:00 1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从“体用之道”上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起

原创 左鹏 前线理论圈

“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从“体用之道”上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强调这一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来概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展现出这一思想的体系结构,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另一方面彰显出这一思想的理论特色,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体”和“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构建思想体系的重要知识工具。《易传·系辞》中便有“体”“用”二字,其“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的“体”指的是实际存在的智慧和美德,“显诸仁,藏诸用”中的“用”指的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荀子·富国》首次将二字联在一起,其“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中的“体”指的是形体,“用”指的是功用。

此后经过历代发展,“体”已然成为大本大源,也就是原则、本体、道、论,“用”多指具体适用,也就是实践、方法、器、术。北宋理学先驱胡瑷在其教育实践中倡导“明体达用”,他以仁义礼乐为学,将其视为“历世不可变”之“体”,教育学生由“明体”而“达用”。继而,后世理学又提出“体用一源”“体用不二”等,体现出“体用贯通”的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属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也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高度契合。“明体”即认识世界、发现真理,“达用”即利用真理、改造世界,“体用贯通”即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做到了“明体”,也做到了“达用”,实现“体”和“用”的内在贯通,体现出真理伟力与实践伟力的高度统一。

“明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即这一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本质依据、方向道路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明体”,其成果表现为这一思想在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从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其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11个方面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其扩充为12个方面,分列12章。12章论及的“12个关于”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在理念上的创新、价值上的引领、思路上的突破,拓展了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具体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

其一,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其二,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其三,关于坚持“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四,关于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五,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其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历史为最好的教科书,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七,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在增进文化认同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其八,关于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好时度效,管好用好互联网。

其九,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发展文艺、繁荣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文艺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

其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其十一,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强调文化软实力关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针对性实效性,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十二,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即这一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实践举措等应用性、方法性的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之“达用”,其成果表现为这一思想在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体”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用”,由“明体”而“达用”,既讲清楚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也讲清楚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既提出了“过河”的任务,也解决了“过河”的“桥和船”的问题。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其概括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16个方面的战略部署,《纲要》重申了这些战略部署,并在相关条目下进行了阐述。这部分内容全面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彰显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堪称这一思想的载“体”之“用”,涉及理论舆论、内宣外宣、文化文艺、网上网下、队伍阵地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在理论武装上,要求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意识形态工作上,要求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在宣传教育工作上,要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上,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在新闻舆论工作上,要求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在网信工作上,要求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文艺工作上,要求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在制度建设上,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文保工作上,要求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民族工作上,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宗教工作上,要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对外宣传上,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对外交往上,要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队伍建设上,要求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体用贯通”: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体者所以用,用者用其体。”“体”是“用”的根本依据,“用”是“体”的具体表现,明体是为了达用,达用首先要明体。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贯通”,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引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七个着力”的要求,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的具体体现。其中,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之“体”,实现党管文艺、党管网信、党管新闻舆论、党管哲学社会科学、党管全部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之“用”。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坚持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之“体”,实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之“用”。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之“体”,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之“用”。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是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之“体”,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引领导向、鼓舞士气、明辨是非、沟通世界之“用”。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坚持“两个结合”之“体”,实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用”。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体”,实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之“用”。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就是坚持共建共享人类文明百花园之“体”,实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由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用”。

作者:左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5期

图片来源:新华网

来源:甘肃人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