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平年代,我们习惯了刷手机、点外卖、追剧、吐槽生活压力,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如果战争爆发,我们是否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脚下的土地?
“如果明天就要上战场,去了必死无疑,你还敢去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锋利的刀,瞬间剖开了无数人的内心。
和平年代,我们习惯了刷手机、点外卖、追剧、吐槽生活压力,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如果战争爆发,我们是否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脚下的土地?
有人说:“我肯定去!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也有人说:“我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去送死……”
今天,我们不谈大道理,只讲真实的故事和人性。
1. 抗日战争中的“死士”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
姚子青营,600名官兵死守宝山,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战前,有人问姚子青:“守得住吗?”
他回答:“守不住也得守,这是军人的本分。”
他们不知道会死吗?
当然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去?
因为身后是千万同胞,退一步,就是家破人亡。
2.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碉堡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所在的部队遭遇敌军坚固碉堡的阻击。
他知道,如果自己去炸碉堡,必死无疑。
但他依然冲了上去,因为没有别的选择。
他最后喊出的话是:“为了新中国,冲啊!”
3. 抗美援朝,冰雕连
长津湖战役,零下40℃。
129名志愿军战士冻死在阵地上,至死保持战斗姿势。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刚刚参军的年轻战士,有的甚至没来得及开一枪。
他们不知道会冻死吗?
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埋伏?
因为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整场战役的胜利。
曾采访过几位现役和退役军人,问他们这个问题:“如果明天就要上战场,而且你知道去了就回不来,你会去吗?”
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
“会。”
但紧接着,他们补充道:
“但我会害怕。”
是的,军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恐惧,也会留恋家人和生活。但他们的职业决定了,当祖国需要时,他们必须站出来。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中,4名解放军官兵牺牲。
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独自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怒吼:“不想打仗就滚!”
战士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在增援时壮烈牺牲。
他们不知道自己可能会死吗?
他们知道。
但他们依然顶了上去。
一位特种兵坦言:“我们平时训练,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顶上去。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怕不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完成任务。”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街头采访,记者随机问路人:“如果国家需要你上战场,但你知道去了必死,你会去吗?”
一位中年大叔(沉默几秒):“说实话,我怕死,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我会去。”
一个大学生:“我可能会犹豫,但如果国家真的需要,我愿意。”
一位外卖小哥:“我家里还有老人孩子,但要是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不去也是死,不如拼了。”
一位年轻女孩:“我可能不敢,但我敬佩那些敢去的人。”
一名退伍老兵:若有战召即回!我是退伍军人会义无反顾投身到国家的战斗中去,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最让我震撼的,是另一个退伍老兵的答案:“我当过兵,我知道战场有多残酷。但如果国家需要,我还会去,哪怕明知道会死。”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还有人这样说:
这个回答就有点阴阳怪气在里面了。
有人说:“现在是和平年代,谈牺牲太遥远了。”可去年重庆山火中,22岁的摩托车骑手吴朴慧连续奔波19小时,最后累到呕吐仍不肯下火线;河南暴雨时,退伍军人杨峰用肩膀顶起落水者,自己却被洪水卷走。这些普通人用行动证明:和平年代的牺牲,从来不是板上钉钉的死亡预告,而是随时准备挺身而出的自觉。
在新疆喀什的边防哨所,我见过一位年轻的士兵。他的日记本里写着:“妈妈,今天巡逻时看到一只狼,它的眼睛绿幽幽的,像极了咱家羊圈里那盏煤油灯。”这个把孤独写成诗的男孩,每天要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走30公里,脚掌磨出的血泡结了痂又磨破。当被问起“怕不怕”时,他指着远处的界碑说:“你看,那上面的‘中国’两个字,比我的命重要。”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疫情期间,全国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1.2万名是“90后”;凉山森林大火中,27名消防队员用生命诠释“逆行者”的含义;加勒万河谷冲突中,陈祥榕烈士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些年轻人用热血证明:和平年代的牺牲不是抽象的哲学题,而是具体到每一次挺身而出,每一次逆向而行,每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如果去了就回不来,你还愿意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中国人都该思考。
也许今天的我们不必真的面对战火,但我们应该明白——这个国家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总有人在关键时刻选择牺牲。
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更怕这个国家倒下。
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来源: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