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的清明节,在这一日,成群结队的家族成员来到先人的墓前,焚香点烛,捧上祭品,行礼拜祭。
每年的清明节,在这一日,成群结队的家族成员来到先人的墓前,焚香点烛,捧上祭品,行礼拜祭。
为什么要去扫墓?这个简单的问题,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古代,祭祀祖先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从《周礼》到《汉书》,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十分看重。
《周礼・春官・大祝》中提到 “辨九祭…… 四曰周祭”。
这里的周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祭祀方式。
郑玄注引杜子春云:“周祭,四面为坐也…… 周,犹徧也。徧祭者,《曲礼》曰‘肴之序,徧祭之’是也。”
这里表明周祭是遍祭祖先的一种祭典。
到了汉代,像《仪礼》中的《特牲馈食礼》记述了诸侯国中的士祭祀祖先的礼仪,包括筮占、立尸、酬宾、献牺牲、祭拜等一系列环节 。
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祭祖可用少牢,而天子的卿大夫祭祖可用 “太牢”,《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记载了诸侯国内卿大夫祭祖时从择日、筮占直至成礼的整套程序 。
这些记载表明,在汉代,从士阶层到卿大夫阶层,对祖先祭祀都有着严格的流程,丝毫不敢懈怠 。
祭祀活动常常由家族长辈主持,代代相传,祭祀的具体形式与仪式,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目的始终不变,那就是家族传承。
祭祖的仪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吉礼”之中,这些礼节最初是为了祭祀天神与地祇,逐步延伸至祖先。
古代的吉礼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内容,通常会设立祭台,摆放食物、酒品,并点燃香烛,旨在通过这些行为,维系先人与后代之间的情感纽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祖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
宋代时,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惯已然成型,甚至在一些官方文献中有所记载,官方和百姓在这一天共同祭奠先人。
古人对于墓地的修缮与维护,特别是在墓地的选址与墓碑的刻写上,极为考究。
《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十二年,下诏祭祀秦始皇等帝王,“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
曹魏时期,魏明帝规定 “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采” 。
此后,北魏孝文帝、隋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历代王朝都对先代帝陵,有不同形式的维护和祭祀规定,或设置守陵户,或进行修缮,或定期祭祀等。
在民间,这一天,家族成员们会齐聚一堂,长辈们在墓前分享祖先留下的家风家训,也让每一代人都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家族的血脉和精神得以一代代延续。
清明时节,气候适宜,万物生长,草木吐绿,花开如织。
这一季节的扫墓祭祖,常常与踏青、游春等活动相结合,成为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古代人们习惯在这一天踏青出游,远离尘嚣,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春天的气息。
踏青是人们在祭扫祖先后,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良机,走在青山绿水间,感受春风拂面,抚摸着大地的脉搏,正是对生与死的平衡理解。
人们通过扫墓寄托对先人的思念,而在踏青中,则是与自然共同呼吸,感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象征——春雨。
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也滋养着人们的情感,带着哀思和怀念,缓缓滴落,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对先人的无声问候。
南宋诗人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写道: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词中,词人在风雨中度过清明,借风雨写尽内心的愁绪,那丝丝细雨伴随着对亡人的思念与往昔的回忆,融入到了每一个词句之中。
再如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诗中虽未直接描绘春雨,但结合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春雨的朦胧之感似也萦绕在字里行间 。
生命在经历冬天的沉寂后,迎来了春天的复苏。
清明节,便是这个自然轮回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死亡,亦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带着对先人的怀念,继续前行。
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中,家族的凝聚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无论身处何地,家族成员都会尽可能回到家乡,参与祭祖的仪式。
当人们来到墓前,默默扫去坟头的尘土,点燃香火,摆上祭品。
扫去坟头尘土清理环境让祖先安息;点燃香火,香烟袅袅升腾,寓意着与祖先的沟通,传递着后人的思念;
摆上祭品,则是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祭品通常是祖先生前喜爱之物或者当地的时令美食,如水果、点心、酒水等 。
而墓地是每一位家族成员共同的记忆与精神寄托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每一块墓碑,每一座坟茔,都是家族血脉的延续,通过扫墓,家族成员得以与过去的先人产生共鸣,感受到血脉的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的扫墓习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祭祖仪式。
最早的清明扫墓,主要是围绕着祭祖这一宗教性和礼仪性强的行为展开。
在那个时期,祭祖不仅是家族内部的私事,它甚至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些能够维持并传承祖宗遗训的家族,往往被视为社会的典范。
而清明扫墓,作为这一行为的高潮,也在更大范围内强化了社会对家庭责任、道德规范和亲情伦理的认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进入现代社会后,扫墓活动的形式和意义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清明节的扫墓活动变得更加简化,许多人开始将祭祀活动视为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形式上变得更加随意和灵活。
原本繁琐的祭祀过程,开始减少了很多传统的程序,简化为几柱香、几束鲜花,甚至是通过网络祭奠等方式来进行。
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命、对传统的理解,发生了转变。
它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家族祭祀,而是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表达哀思和感恩的一个重要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很多海外华人,也将扫墓作为他们与祖国和故乡联系的重要纽带。
即使身处异国他乡,很多华人依然会选择在清明节时回国祭扫祖墓,或者通过网络等方式参与到扫墓活动中。
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活动,体现了清明节在全球华人社会中的独特凝聚力,成为了无论身处何地的华人心灵的寄托。
在现代,扫墓还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的人在扫墓时,不仅会整理先人的墓地,清除杂草,重修碑文,还会捐款修缮公共墓地或参与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
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不仅是追忆故人,也是关爱社会、传递社会责任的重要时刻。
而这种变迁,正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适应,它让我们在感怀过去的同时,也能在当下找到生活的力量和方向,继续走向未来。
来源:心游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