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伟气——鲜于枢书法《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高清完整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6:57 1

摘要:鲜于枢(1246—1302)作为元代书法史上与赵孟頫齐名的大家,其艺术成就长期被低估。他尤以行草书见长,作品兼具晋唐法度与个人性情,而《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以下简称《昭陵诗卷》)作为其大字行书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其书风的核心特征。

鲜于枢(1246—1302)作为元代书法史上与赵孟頫齐名的大家,其艺术成就长期被低估。他尤以行草书见长,作品兼具晋唐法度与个人性情,而《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以下简称《昭陵诗卷》)作为其大字行书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其书风的核心特征。

鲜于枢字伯几,号困学民,祖籍渔阳(今北京),晚年隐居杭州。他历任江浙行省掾吏、太常寺典簿等职,仕途未显却以文名闻世。其交游广泛,与赵孟頫、邓文原等文人交谊深厚,二人常切磋书艺,赵孟頫曾坦言“伯机过余远甚”,足见对其推崇。

《昭陵诗卷》书杜甫五言诗《行次昭陵》,内容借咏唐太宗昭陵,抒发对国运兴衰的感慨。鲜于枢选择书写此诗,既因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其个人家国情怀相契,亦因大字行书适宜表现诗作的雄浑气韵。卷末署“困学民书”,钤“鲜于”“箕子之裔”等印,彰显其身份认同。

鲜于枢超清复制行书帖

鲜于枢书法以唐人筑基,尤重颜真卿、怀素。颜体的宽博雄浑在《昭陵诗卷》中体现于结体开张,而怀素草书的连绵笔意则转化为行书中的映带关系。此外,他对二王法帖的研习亦不容忽视,卷中字,欹侧取势与点画精到,可见晋人遗韵。

鲜于枢并未囿于传统,其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化书写节奏,通过疾涩交替的运笔,赋予线条更强的表现力;二是将北方“河朔伟气”融入书风,摒弃元代初期书坛的柔媚倾向。明人陈绎曾记载其作书时“嗔目伸臂曰:胆!胆!胆!”,这种创作状态使作品充满张力,与赵孟頫的典雅书风形成鲜明对比。

《昭陵诗卷》自元代即备受推崇,卷后王祎、宋濂题跋称其“得鲁公遗法”。清代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钤乾隆、嘉庆诸玺,民国时期流入民间,后归故宫博物院。

【释文】

来源:湖北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