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武家河镇按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紧扣“新风润清明 文明共传承”主题,组织镇村两级志愿者队伍,聚焦文明祭扫引导、防火宣传教育和火源管控三大重点,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为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武家河镇按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紧扣“新风润清明 文明共传承”主题,组织镇村两级志愿者队伍,聚焦文明祭扫引导、防火宣传教育和火源管控三大重点,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文明新气象。
文明祭扫树新风 绿色追思更“清明”
武家河镇是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所在地,森林资源丰富,林缘区群众生产生活与山林紧密相连。每逢清明,祭扫活动频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火灾隐患。今年,全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动员广大志愿者引导群众通过献花、植树、家庭追思、诵读祭文、撰写缅怀文章和网上祭扫等安全、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人,严防林缘区明火祭祀,避免墓区祭祀用火蔓延。
在林缘区地带,“护安尖山”志愿服务队的关家庄村队员朱自中利用手持喊话器向过往行人宣传镇上录制的清明节文明祭祀宣传录音。“清明节烧纸祭扫是民间传统,我们劝阻时难免争执。今年设置了远离林缘区的集中祭扫点由志愿者管护,还提供专门的烧纸铁桶,乡亲们都乐意配合。”朱自中说。据了解,“护安尖山”志愿服务队打破了实践所、站框架设计,共有87个巡林防火组,囊括了镇村组干部志愿者和护林员、草管员,自成立以来有力保护了生态屏障不受破坏,已成为武家河镇建设生态小镇的中坚力量。
防火宣传全覆盖 安全意识入民心
“防火意识人人有 绿水青山代代传”“森林防火重如山 严禁火种进林区”……走进武家河镇,防火宣传横幅标语随处可见。为筑牢群众思想防线,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让防火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线上,依托“灵秀武家河”微信公众号、村民微信群等平台,大力推送防火警示案例、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线下,“护安尖山”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悬挂横幅30余条,开展“敲门行动”——针对独居老人、林区住户、易肇祸人员等重点群体,逐户发放防火告知书,签订承诺书1200余份,在开放宗教场所张贴防火宣传标语40余处。
“同志,进入林区千万别带打火机,现在天气干燥,一颗火星就可能烧一片山!”在吕家岘村口,志愿者吕双增向村民用方言大白话宣传防火法规,这种“土味宣传”深受群众欢迎。“他们讲得明白,有些法律名词农民听不懂。”路过的村民笑着说。
严防死守除隐患 筑牢防火“安全墙”
4月1日早晨7点半,天色微明,武家河镇林缘区的9个村已设置好防火卡点。由镇干部、护林员、志愿者组成的联合检查组严阵以待,对进入林区车辆行人逐一排查,收缴打火机、火柴等火种80余件,劝返携带易燃物品车辆3台。
“每个卡点配备手持喊话器,对外来人员车辆进行实名登记,严查易燃易爆物品,确保火种不进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介绍,今年在重点区域增设流动瞭望员,发现烟火及时上报包片领导干部,由领导干部指挥调度志愿者立即用沙土填埋。同时组织30余名志愿者开展“清山行动”,清理森林公园主干道周围林下可燃物10余吨。
当天,西梁片区发现一处疑似烟点,包片领导确认地界后指挥枣红峪卡点志愿者,5分钟内赶到现场,发现是村民焚烧地埂杂草,迅速扑灭火源并开展警示教育。“现在反应速度比往年快一倍,真正实现了打早打小打了。”包片领导说。
截至目前,武家河镇实现清明节前森林草原火情“零发生”,镇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确保平安渡过一个追思慎远、文明环保的清明时节,把清明防火经验拓展到秸秆禁烧、安全生产等领域,让文明乡风滋养绿水青山。
暮春的武家河镇,苍翠林海间,文明新芽正破土而生。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和谐共鸣,这片土地不仅守护住了生态安全,更在百姓心中播撒下移风易俗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