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的《《自然》杂志调查:约75%美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谈到,这些离开的科研人员首先的移居地是欧洲和加拿大。本文继续美国科研人员流失话题,梳理一下华人科学家回国的情况。
在我的《《自然》杂志调查:约75%美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谈到,这些离开的科研人员首先的移居地是欧洲和加拿大。本文继续美国科研人员流失话题,梳理一下华人科学家回国的情况。
先看科技人才数量对比。深圳东壁科技数据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从2020年的1万8805人增至2024年的3万2511人,全球占比从17%上升至28%。相比之下,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则从2020年的3万6599人降至去年的3万1781人,全球占比从33%降至27%。
再看研发经费投入对比。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投入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自2020年以来增长近40倍。去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6600亿新元),同比增加8.3%,高于同期5%的整体经济增速。目前研发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越来越多中国学者选择海归,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为招募顶尖科学家,在薪酬、补助和实验室等方面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则与华人科学家在海外受针对的危机感加重有关。
统计显示,美国“中国行动计划”推出的2018年里,就有1062名研究者离开美国科研机构,回到中国工作。此后三年间,离美返华的华人科学家达到3878人。美国总统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推出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以“打击经济间谍”和“打击窃取知识产权”为由,针对华人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进行系统性调查。上述海归学者中,超过75%都是从美国返华。
“中国行动计划”推行期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也对大量亚裔科学家展开类似调查。美国《科学》期刊2023年发表的调查报道显示,NIH要求协助调查的246名科学家中,81%是亚裔,有103人因此失去工作。
典型的例子有:(1)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长达20年的华裔女科学家吴瑛去年7月自尽身亡。过后有报道指吴瑛生前因被NIH调查,导致实验室关闭、科研权遭剥夺,对其研究生涯造成毁灭性打击。(2)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任教30多年的神经科学家付向东,也因接受NIH调查,在2022年12月被迫离职。付向东2023年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开设RNA生物学与再生医学实验室。(3)去年7月加入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的知名癌症科学家孙少聪,据报也因受美国政府调查,于2022年被免职。孙少聪此前担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副主任。(4)丘成桐也在2022年离开生活了50年的美国,赴北京清华大学任全职讲席教授。
去年以来至少有17名顶尖科学家从海外回到中国,他们多数来自数学和物理学领域。
2025年3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原核物理学家刘畅、美国俄勒冈大学原数学教授林华新、英国剑桥大学原物理学家贠国霖 、美国康宁公司原光学研究员占涵宇……四名顶尖科学家回到中国任职的消息,使得华人科学家“海归潮”再受关注。
来源:车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