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名 | 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8:03 1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作为2025年度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馆校合作的启动项目,是继2023年《AI时代·城市空间·青年生活》、2024《人工智能与城市“多余人”》之后,延续了对我们身边的人们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关注

时间:2025年9月13日(周六),15:00-17:00

主办: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4F多功能会议室

媒体支持:澎湃新闻

支持单位:上海当代艺术研究基地

致辞嘉宾:赵千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曾玉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

嘉宾:王晓明、纪莺莺、曾玉兰

主持:陈昶

项目策划:陈昶、李鲁鄂

报名二维码↑↑

活动背景

“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作为2025年度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馆校合作的启动项目,是继2023年《AI时代·城市空间·青年生活》、2024《人工智能与城市“多余人”》之后,延续了对我们身边的人们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关注。

在全球老龄化进程与数字技术发展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生命议题。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城市化路径和社会治理创新,为这一全球性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与文化资源。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长期植根于社区语境,致力于构建社会对话与多元协商的开放性平台。在持续的公共项目实践中,美术馆秉承协作式机构理念,将自身重新定义为推动代际交流的实验场和社会创新的催化空间。这一转型不仅拓展了美术馆的公共职能范畴,更使其成为连接学术研究、艺术实践与社区需求的重要枢纽。

本次论坛关注数字时代老年群体的行动与协作,而艺术将会是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未来,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将通过一系列参与式实践:包括社区影像档案、跨代际戏剧工作坊及巡回社区展览等,共同关注数字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挑战,激活艺术的社会对话潜能与社群建构功能。这些实践既创造审美体验,更致力于推动包容性交流,使老年人的生命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促进不同世代之间的深度理解与合作。我们期待通过空间重塑与艺术对话,使美术馆成为代际共融的示范场域,同时塑造更加多元、积极的老龄化叙事。本项目试图探索一种基于艺术生成性的老龄社会共建模式,将美术馆打造为培育“跨年龄公共领域”的参与式机构,让不同世代在共同的文化创造中增进认同与信任。这不仅是对老龄化挑战的创造性回应,也是彰显艺术机构实践在社会场域中协商与共建的意义之所在。

让我们看见数字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挑战,从老龄友好、代际共融的理念出发,致力于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社会网络。通过学术研讨、艺术实践与社区参与三者的有机融合,以多元活动形式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参与老龄化议题,携手构建更加包容、温暖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论坛主旨

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极大便捷,但真的是这样的吗?当我们沉浸在技术乐观主义与绩优主义的思维与情绪中,身心为此而不断加速度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愿意停歇下来,回头看一看,那些被远远甩在身后的人与物,我们是否会担心降慢速度而被他人跃身超过?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现代社会,技术不断更新,未来世界的图景不断在我们眼前与脑海中展开、更新与重新构造,我们的想象力与技术探索能力前所未有地被激发、被膨胀,我们似乎被一种向前看与向前冲的神秘力量所捕获。个体身处在时代社会中,技术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容易,但也似乎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封闭,我们侧身看向周边的人们和周围的生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不但没有随着技术的增强而增强,反而一直在变弱:我们可以自然、愉悦地与AI交流,训练、制造“养成系”AI,但却不知道如何打开自我的身心、连接外部世界的情绪、情感,建立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

当技术一往无前,人却变得越来越孤独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城市生活?这其中可能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讨论的,其一是,当一部分人能熟练地掌握技术带来的方便、先进、品质生活的时候,另一部分人,比如老年人与更多弱势群体则可能被阻隔在外;另一个问题是,技术带来的人的隔绝与孤独感,让我们正在逐渐丧失在真实生活中开放自己、关切他人的能力与力量。由此,当技术一骑绝尘的时候,共同构成复杂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比如情感、道德、伦理就会追赶吃力,甚至于被远远甩在其身后。当技术的丰富想象力与生活的丰富的感受力失衡的时候,我们的城市社会生活一定会出现各种显在或隐在的状况。自然,我们可以选择忽视,但是它并非不存在。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慢下来,慢一点,认真看看自己,也认真看看周遭的世界以及身后的世界。正如西蒙娜﹒薇依在八十年前所思考的:爱是对遥远事物的注意。而身处我们这个时代,技术可以让我们和银河系以外的宇宙世界变得很近,也能让我们与身边的人的距离变得十分遥远。那么,让我们重新从对“爱”的“注意”开始,将目光和感受投向与我们有关的身边的人们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与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们一起关切、讨论“人工智能时代,好的城市生活应是什么样的?”也许,当技术蓬勃的想象力、创造性与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尊严感都能被兼顾的时候,所有的人便都能望向城市上空那片共同的星空。

文|陈昶

嘉宾介绍

王晓明

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主要从事当代文化分析和中国现代早期思想研究。近年的中文著作单行本有《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版,北京)、《横站》(台北)和《近视与远望》(上海)等。

纪莺莺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近期侧重思考中国基层治理实践的深层文化基础,通过对家庭和社区中人的行动伦理的理解,探寻普通人生活实践中的现代化转型,曾就相关议题发表论文多篇。近年发表论文有《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多重文化源流——一项生活史研究》、《显性断裂与隐性承袭:从代际共育看家庭伦理的现代化》、《家国之间: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与秩序生成》等。

赵千帆

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洪堡总理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欧洲学术丛书”执行主编;长期从事尼采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翻译与研究,当下主要关注领域为从美学角度展开的批判社会理论、精神分析和影像与媒介理论。

曾玉兰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馆协会副会长,策展人,依托长期在公共艺术机构从事项目策划、学术研究与管理运营的丰富经验,致力于打造服务公众的非营利性公共艺术空间,并推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及本土化实践。曾策划“迭代20”“改造未来”“共振”“未知游戏”等多个展览项目,编辑出版《回到地域》《水墨时代》等多本展览图录及学术论文集;并策划、主持“水墨时代”“2021海上风华季·馆长午后谈”等论坛活动。文章发表于《画刊》《艺术当代》《公共艺术》《当代美术家》《美术馆》等刊物。

策划及主持

陈昶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文学史料与社会思潮等。著有《时间的河流——现代作家的创作与生命气象》《日常诗意的生成:1990年代诗歌再解读》,编有《漫长的告别与相遇:80后诗人访谈录》《全球视野下的巴金》等。

联合策划

李鲁鄂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学术部主任,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负责。长期关注艺术机构在当下语境中的生存策略。曾负责“地方与讲述——首届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展”“公·园”“改造未来”“喜影集系列”等展览项目;“馆校合作系列”“影像艺术年鉴系列”“多伦讲坛”“艺术圆桌”“影像的未来:作为图像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山水社会:一般理论及相关话题”“无名的现实|今日中国的表象冲突”等学术活动。

关于“城市-空间-记忆”系列讲座

“城市-空间-记忆”是一个不断被探讨、被重组的话题,深深嵌入了当代生活和历史之中。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看、感受与理解这个与当下我们每个人生活都紧密关联的“城市”。当代城市既是被书写与被建构起来的,也是我们真实生活着的每一个片段与角落。它可以是流动的、幻觉的、透明的、数码的……绘画如何记录城市的形象和结构?诗歌怎样书写城市?行走的地标怎样钩沉出城市的风貌与文化?“城市”是一个具有公共性与开放性的话题,当我们讨论“城市”的时候,我们力图思考与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在当今这个时代,它又能为我们引入一些怎样的新的思考的可能?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将举办系列讲座展开讨论。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馆校合作项目

本项目旨在创立美术馆专业平台与高校系统深度合作的体系,构建当代艺术现场与高校学术生态的互融共通模式;邀请青年学子、高校学者共同参与非营利空间内链接文化和社会现场的思考和实践,打造当代知识交流、聚合、生产的新型场域。自2020年起围绕37.5现当代艺术理论青年论坛、城市-空间-记忆、对话·美育及相关议题不断展开。迄今为止,举办了讲座:37.5现当代艺术理论青年论坛(9场)、当代艺术与个人城市策展、海派文明与大众文化、五个上海、超链接——美术馆的力量等;论坛:城市空间与当代艺术、电子游戏与审美精神、AI时代·城市空间·青年生活、人工智能与城市“多余人”;读书会:城市空间的抵抗美学—导读大卫·哈维《叛逆的城市》、谁是城市的主体?——导读岩间一弘《上海大众的诞生与变貌》、都市文化与精神空间—导读李欧梵《上海摩登》。此项目曾获2021年度上海市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海报设计 | 代延平

微信编辑 | 程韵雯

二审 | 黄雯君

终审 | 顾佳君

近期活动

EVENTS

参观指南

MUSEUM INFORMATION

观展无需预约。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公立美术馆。它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