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至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
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至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地力、产量、效益)”的标准化建设,构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田体系,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方案》的出台,为农业大省安徽指明了新方向。作为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贡献了6%的粮食产量。在江淮大地的沟渠田垄间,一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的“地力革命”正在重塑现代农业生产图景。
向土地要潜力 夯实“藏粮于地”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安徽承担着保障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根据《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30年全省需建成6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1%,其中2024年已建成6250万亩。
《方案》提出,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7个区域。长江中下游区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直辖市),重点突出田间设施现代化配套升级,开展旱、涝、渍综合治理。
在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打破了传统田块的界限。通过“小田并大田”工程,零散的876块耕地整合为58块标准田,新增耕地59亩,灌溉效率提升40%。这样的变革,源自对耕地质量的深度挖掘。
安徽创新构建“田长制”管理体系,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2.3万名基层田长。在六安市金寨县,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实时监测耕地变化,2024年成功预警并制止非农化行为27起。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全省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8个等级,相当于每亩年增粮食产能50公斤。
安徽的实践路径体现为“分区治理、分类施策”———
淮北平原区:聚焦节水增粮,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节水效率达40%,亳州市蒙城县通过“六位一体”技术包(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使耕地质量提升1.5个等级,亩均投入产出比达1:2.3;
江淮丘陵区:主攻“坡改梯”工程,累计建设水平梯田86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量60%,滁州市明光市三界镇通过土地平整和沟渠整治,小麦单产由410公斤提升至440公斤,水稻单产由520公斤增至550公斤;
沿江平原区:强化排灌协同,建成智能排灌站217座,排涝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芜湖市繁昌区通过土地整合实现“小田变大田”,新增播种面积59亩,粮食产能达8.29万吨。
用科技赋动能 解锁“藏粮于技”
《方案》提出,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时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安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探索出多个全国领先的创新模式,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站在芜湖市繁昌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的大屏前,农技专家李伟轻点鼠标,5公里外的稻田便自动开始精准灌溉。这个集成5G、物联网技术的管理系统,使灾害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节水节肥率达30%。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无人播种机沿着北斗导航划定的轨迹作业,播种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出苗整齐度达98%。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传统农事。阜阳市颍州区建设的生物育种实验室,成功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使当地小麦发病率从35%降至5%以下。合肥市搭建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汇聚47类涉农数据,为1700个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农情服务,助推亩均效益提升15%。
智慧农田与数字赋能———阜阳市颍州区建成全省首个“5G+物联网”农田管理系统,通过墒情监测、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玉米亩产达900公斤,较传统农田增产22%。芜湖市繁昌区利用GIS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构建农田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灌溉、施肥的远程控制,使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此外,合肥市搭建的农田建设大数据平台,集成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数据,使项目验收效率提升70%。
困难地治理与生态修复———滁州市定远县针对中重度盐碱地,创新“暗管排盐+生物改良”技术,将2.3万亩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田,水稻亩产从不足200公斤跃升至600公斤,成为全国盐碱地治理的典范。铜陵市在生态脆弱区推行“稻田湿地”工程,通过生态缓冲带和水生植物种植,减少氮磷流失量35%,实现生产与生态协同。
管护机制与长效运营———安徽率先探索“田长制+保险+基金”的多元管护模式。铜陵市设立专项管护基金(财政每亩补助20元),引入商业保险覆盖自然灾害损失,并建立四级田长责任制,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濉溪县则试点工程质量保险,由保险公司提供专业维护服务,降低后期管护成本。
以制度改革 构建“安徽解法”
《方案》提出,各地要根据预算管理、财政国库管理等制度规定,严格按时限分解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合理调度库款,依据合同约定和项目建设进度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预警监控、专项核查,对预算下达不及时、未按项目建设进度支付等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坚决防止出现以拨代支、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县级财政部门或乡镇的国库单一账户下设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专门子账户,实现专账监管、专账调拨、专账清算,真正把资金用到耕地上。
安徽在“金融”助农上,早已先人一步。
合肥市试点“专项债+社会资本”模式,2024年发行全国首单高标准农田专项债5亿元,吸引新型经营主体投入3.2亿元。
芜湖市繁昌区通过发行专项债,对13.7万亩老旧项目进行提质改造,耕地质量从7级提升至6级。将进一步推广PPP模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并探索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更高比例用于农田建设。
亳州市蒙城县创建的“六位一体”技术包,集成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数字农田等要素,使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5%。未来将强化北斗导航、无人农机等技术的应用,如利辛县张村镇利用北斗技术实现土地平整误差±2厘米,为机械化耕作奠定基础。
面对丘陵山区亩均建设成本超3000元的现实难题,安徽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铜陵市首创“专项债+保险+基金”模式,发行全国首单5亿元农田建设债,引入社会资本3.2亿元,建立每亩20元的管护基金。在生态脆弱的皖南山区,池州市推行“稻田湿地”工程,建设生态缓冲带12.6公里,在增产的同时实现氮磷流失量下降35%。
生态融合与政策协同发展同样助力安徽农业发展。
池州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稻田艺术”网红景点,实现农旅融合增收。政策层面推动“多规合一”,将农田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衔接,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安徽的实践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融合,安徽计划到2027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改造提升800万亩,推动粮食产能突破820亿斤。这一路径既响应了《方案》的全国部署,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解法”。
编后语
春潮涌动的淮北平原上,无人收割机正沿着北斗导航划定的轨迹作业,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皖南丘陵梯田间,5G墒情监测系统实时传输着土壤数据,智能灌溉网络让每滴水都精准滴灌根系。这片曾诞生“大包干”改革的土地,如今正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粮食安全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江淮篇章。
数字见证担当:安徽以占全国4.3%的耕地贡献了6%的粮食产量,每年净调出粮食100亿斤,成为南方地区唯一粮食净调出省份。从皖北平原的智能农机集群,到沿江流域的生态稻田湿地,安徽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融合,正在将“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江淮大地上的金色麦浪已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大国粮安的底气。正如凤阳小岗村新整修的1.3万亩高标准农田里,那纵横交错的沟渠路网,既勾勒出现代农业的壮美图景,也编织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防线。在这片充满改革基因的土地上,安徽正以科技创新之笔、制度变革之墨,续写着新时代的“粮食安全答卷”。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