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艾滋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医学的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善了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但围绕这一疾病的误解和谣言依然广泛存在。
目前,艾滋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医学的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善了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但围绕这一疾病的误解和谣言依然广泛存在。
你是否听过“共餐会感染 HIV”“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这样的说法?这些流传甚广的误区不仅误导大众,还可能加剧对 HIV感染者的歧视。
事实上, HIV的传播途径、检测方法、预防策略、治疗效果及母婴阻断都有科学依据,远非谣言所言。本文将为你揭开真相,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不让谣言“艾”上你。
传播途径篇:日常接触莫慌乱
谣言:与艾滋病感染者共同进餐或亲吻会感染HIV
真相: 艾滋病病毒(HIV)仅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体液中。感染者口腔健康情况下,唾液中病毒量极低,且胃酸可迅速灭活病毒。与感染者共同进餐、礼节性亲吻和拥抱等日常接触不会感染HIV。
谣言:共用马桶、泳池或接触公共物品会感染HIV
真相: HIV在体外环境中极其脆弱,干燥、高温或含氯消毒剂都可以灭活病毒。 HIV无法通过完整的皮肤传播,共用马桶和门把手等公共物品不会传播 HIV。
谣言: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
真相 : HIV无法在蚊子体内存活和复制,因此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蚊子叮咬人体时,它会注入自身的唾液,而不是之前吸入的血液。此外, HIV的传播需要满足一定的病毒量,而蚊子无法携带足够的病毒,因此日常蚊虫叮咬不会导致 HIV感染。
检测诊断篇:早筛早知不误判
谣言:尿液自检试剂不准确
真相: 尿液 HIV自测试剂是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尿液中的 HIV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但尿液检测为初筛检测,若检测结果呈阳性或疑似阳性,需立即前往医疗机构接受确证检测,确证结果阳性,方可确诊感染 HIV。
谣言:HIV检测结果阴性可完全排除感染
真相: 检测结果阴性可能是由于处于感染的窗口期,这个期间感染了病毒,但是检测结果显示阴性。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WS293-2019),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另外,阴性结果需在高危行为3个月后完成再次检测,如果复检阴性且在此期间没有发生过高危行为,可以排除HIV感染。
谣言:HIV感染即艾滋病期
真相: HIV感染后疾病的进程分为三期: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2024版)》,急性期通常为发生 HIV感染后的6个月内。部分感染者出现 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无症状期持续时间一般为 4-8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艾滋病期为感染 HIV后的疾病终末阶段,患者 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 200个 /μ L。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 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目前,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ART),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大大延缓病情进程。
预防策略篇:双管齐下降风险
谣言:暴露前预防药物会导致严重副作用
真相: 口服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TDF/FTC或TAF/FTC)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头痛和腹泻,多为轻度且短暂,通常1个月内缓解。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罕见,需定期监测。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多国指南认为,PrEP对高风险人群安全有效,且可根据耐受情况选择不同服药方案。
谣言:暴露后预防仅适用于职业暴露
真相: 根据WHO指南,暴露后预防(PEP)适用于所有高风险暴露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中国《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技术指南(2020)》指出,发生HIV暴露后,应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阻断用药,最好在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
谣言:使用PrEP后可以不用安全套
真相: WHO强调, PrEP对 HIV的预防有效率约 99%,但无法阻断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推荐 “安全套 +PrEP”双重防护策略,以全面降低风险。
治疗篇:科学用药寿命延
谣言:抗病毒药物无法延长寿命
真相: 全球多中心研究START试验(2015年)证实,HIV感染者确诊后立即启动ART,可使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差距缩小至小于5年,接近正常水平。美国学者在《柳叶刀·HIV》(2023年)发表的研究指出,若感染者确诊后立即启动ART并持续抑制病毒,其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有个关键前提,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若确诊时已发展到艾滋病晚期,治疗效果会打折扣。
谣言:治疗期间无需定期监测
真相: 按照《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要求,接受ART的HIV感染者需每3-6个月检测一次病毒载量,目标为<50拷贝/mL,以确认病毒抑制效果。定期监测不仅是评估疗效的手段,也是早期发现治疗问题(如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谣言:病毒抑制后可以停药
真相: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停药会导致病毒反弹和免疫系统受损。即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也需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
预防母婴传播篇:高效阻断母婴健
谣言:HIV感染者不能生育健康后代
真相: 通过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干预、安全助产和产后喂养指导,HIV阳性母亲传给婴儿母婴传播率可降至2%以下。在怀孕前要做好孕前HIV检测,接受规范的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对于男阴女阳家庭,在女方接受ART且病毒持续控制的情况下可选择排卵期自然受孕或者体外授精。在男阳女阴家庭,也可在男方进行ART且病毒持续控制后,在排卵期进行自然受孕。
谣言:母婴阻断药物会对胎儿造成严重伤害
真相: 目前WHO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方案已在大量研究中被证实安全有效。尽管部分药物可能有轻微副作用,但总体上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远小于HIV感染本身带来的健康风险。孕期规范使用ART不仅能保护母亲健康,还能有效降低HIV母婴传播风险。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