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谱系障碍越来越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体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呼吁,孤独症不仅要早筛查早诊断,干预治疗一定要科学。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谱系障碍越来越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体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马扬呼吁,孤独症不仅要早筛查早诊断,干预治疗一定要科学。
如今,很多家长面对五花八门的疗法容易“挑花眼”。越到此时,越应理清思路,抓住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而让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焦虑的语言问题是由于其社交动机缺乏、不足或不恰当衍生出来的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倒退和交流性语言问题。
因此,要想让孤独症孩子能在合适的场合说出合适的话,必须首先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障碍。
01科学干预四个要点
社交干预并不是把孩子放到小朋友堆里或直接上幼儿园就好了,他们得先学会跟成人沟通交流,理解成人的眼神、面部表情、姿势动作,听从成人的口语社交指令。成人有更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建议孤独症儿童首先要进行的是一对一的社交干预,能力提升后再到不同的场景进行泛化,再到集体环境去适应。
■社交干预能否做到指令泛化很关键
儿童语言发育过程是先理解再表达,因此执行指令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指令泛化。
泛化是指人和场景的泛化,有些小朋友对妈妈或一对一老师的口语指令敏感,同样的指令其他人说却理解不了;还有的小朋友仅仅在固定的场合比如机构教室听指令,换一个场景效果变差,这都是没有做到指令泛化的表现。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干预,复习、适应和泛化尤为重要。
■从“一对一”到集体环境的过渡时机要把握好
这个时机的把握与孤独症儿童的进步和能力提升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理想情况是这个孩子在一对一场景中指令、安坐、应答等能力都适应良好,并且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就可以尝试集体环境适应了,由小组集体课慢慢向真正的集体场景过渡。小组集体课一般由3个特教老师、8个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孩子进行社交、认知、规则等的教育干预,是进入幼儿园小班的过渡。不过生活中,很多家长等孩子长到三四岁,不做评估,不管孩子能力如何,就直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能适应和进步,但也有一部分可能衍生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问题行为和情绪等,无法在幼儿园继续上学,反而得不偿失。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社交干预有别于单纯的认知干预,虽然口语指令的执行需要认知工具作为载体,提升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提升认知能力,但要防止顾此失彼,只做认知而忽视了社交。
■语言干预要重视交流性
语言干预是很多家长最主要的诉求。我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因此家长要知道,孤独症儿童真正欠缺的是交流性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的孩子会说”上面。我经常遇到干预一段时间复诊的孤独症儿童发声性语言出现,能数数、背诗、认识颜色,甚至能背诵大段的故事,但依然不能与人交流,不会回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等问题,分不清“你我他”代词使用,或者答非所问、自言自语,这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语言干预。甚至为了迎合家长需求,还存在一些强迫性的“开音”治疗,这对孩子的身心反而可能造成进一步损伤,不推荐尝试。
02谨记4个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语言干预至关重要,但也较为复杂。我特别希望家长在陪伴孩子干预的过程中能够记住以下4个关键词。
■系统工程
孤独症是神经发育性疾病,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干预重点也不同。家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现阶段儿童需要干预的目标和计划,选择合适恰当的干预方法。同时,要系统性考虑后续目标计划、干预方法。
■难
孤独症干预不仅家长觉得难,作为临床医生,我也觉得好难。门诊中,有些干预方法给家长讲得口干舌燥,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到了实操就更难了。其实,我比家长们更希望出现一种药,孩子吃一颗就好,但至少目前不现实。只有理解干预的难,才能保持好的心态正确面对,否则容易经常陷入焦虑。
■坚持
正因为孤独症干预是系统工程,且难度大,所以坚持就特别重要。我这几年观察,当初我诊断的小患儿慢慢长大了,他们的预后有好有坏。排除孩子功能高低、干预方法差异,我发现但凡家长能坚持、依从性好,孩子的改善就会更明显一些。
■理性
如果孩子干预时间长、效果不明显,家长也容易变得不理性,总想看看这世间还有没有更好、更省心的办法来治疗孩子,反而容易被商业利益或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临床中,踩坑、走弯路的真不少。因此,保持冷静、理性非常关键。
03明确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总目标
门诊中,经常会被问到孤独症的药物治疗。
有一个事实,大家需要明确: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多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主要用于异常行为的辅助治疗或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
辅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等。
孤独症的补充治疗方法还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生物治疗、特殊仪器、中医针灸、干细胞治疗等,有的在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有的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疗效,家长们在选择时要慎重。
整体来说,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总目标应涵盖以下方面:
一是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以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内容,提升言语和交流性语言;
二是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
三是促进全面发展,包括运动、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是处理相关共患问题,如神经系统问题、睡眠问题、胃肠道问题等。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发自内心地希望每个孤独症孩子都得到科学、有效的干预。
有条件的儿童建议到规范的医疗机构或特教机构接受目前主流、受推崇且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在家庭进行教育干预的,也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
而不管在哪干预,都需进行阶段性评估,依据孩子成长实际一步步修正干预方案。
图源网络(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期内容: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北京儿童医院 保健中心副主任 马扬
来源:健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