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这一指示深刻阐明了文化原创力的重要性,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文化共识、激奋发展信心、推动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已在国内外40多座城市演出200多场,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出圈出海创新篇”,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力量。
文丨何小勇 熊检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这一指示深刻阐明了文化原创力的重要性,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文化共识、激奋发展信心、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深刻理解文化原创力的内涵
原创力强调突破性的创新,而不是对已有事物的简单模仿或复制。文化原创力表现为对既有文化的传承创新,通过独特新颖的方式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内容、形式,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文化原创力的要义聚焦于创新。这种创新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对现有文化形式的突破和对新的文化理念、形式、内容的创造。在表现形式上,文化原创力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的新表达和新诠释,如通过运用新的技术、材料、手法等,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文化原创力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只有清楚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价值和发展脉络,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创新。同时,坚信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才会有动力去挖掘和创造,为文化原创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以主体姿态,用开放胸怀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更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成果。
文化原创力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现实需求是文化原创力产生的重要源泉。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新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促使人们不断突破定式,寻找新的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推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提高文化原创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更是提高国家软实力、促进文明赓续的重要支撑力。
把握文化原创力的重要意义
文化原创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力量。精神滋养层面,原创文化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滋养的需求。审美提升方面,创新性原创艺术创作重塑审美范式,提升审美层次。社交互动领域,承载地域文化与创新活力的原创文化形式,凭借独特魅力的文化表现,增进人与人了解,强化群体情感纽带,让生活更丰富多彩。文化认同维度,本土原创文化项目扎根民族文化土壤,传承精髓,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凝聚向心力,筑牢精神家园根基。
文化原创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文化原创力提升有助于催生新型文化产业、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其次,文化原创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助于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并激发人们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再次,文化原创力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就业增长,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创业机会。此外,文化原创力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演绎,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文化原创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驱动力。一方面,它能够有效凝聚文化共识,不断强化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提升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另一方面,文化原创力的持续提升,有利于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全球的文化浪潮里,始终坚守自身主体性,牢牢占据主动地位。不仅如此,凭借文化原创力,还能够塑造国家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层面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强大的文化原创力还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使各国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认同与尊重,进而助力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国家软实力。
文化原创力是推动文明演进的有力支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体现在文化传统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传承性和创造力。凭借文化原创力,既能抵御文化同质化的侵蚀,让文明重焕生机与活力;又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能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舞台,丰富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彰显中华文明在现代语境下的蓬勃生命力。
探索提升文化原创力的路径
促进内容创新是提升文化原创力的关键。首先,推进深化本土文化研究。要深入研究本土历史文化,挖掘其文化要素进行现代阐发,创作独具本土特色精品力作,在立足现实、深入基层、体察生活、扎根人民中创造契合人民审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精品佳作。其次,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要完善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保护与修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濒危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提供虚拟实验平台,降低实地修复的风险,为文化遗产的传承筑牢科技防线;加强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并强化数字化转型,构建强可视化、强体验感、强互动性的数字场景,强化传统资源的现代呈现。再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有机融合。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提炼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精神,为我们解决一些现代发展难题提供参考。深挖蕴藏在诗词、绘画、建筑、服饰等领域的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其含蓄、和谐、灵动的审美特质,更好展现东方美学。
人才培养是提升文化原创力的重点。提高文化原创力需要培养一批既懂中国又了解世界、既熟悉传统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要构建多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产业课程建设,将前沿的创意理论、多元的实践项目纳入其中,同时开设跨学科课程,培育极具知识联动能力的人才;加强文化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联动合作,定期开展联合研讨会,举办创意实践活动,推动知识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加强人才培训,积极鼓励人才积极投身现实实践,扎根文化生产一线,让他们在实际历练中积累宝贵经验、磨砺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选准突破口,助力文化原创项目实施,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作者的文化权益。
营造良好环境是提升文化原创力的保障。一是要营造健康的创作环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创作者能够专注于创作;完善管理体制,激发创作活力;优化市场机制,打击盗版侵权行为,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为优秀创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搭建高质量文化平台,整合各方资源,鼓励跨界合作,打通文化与科技、教育、商业等多领域通道,让不同领域的理念碰撞出创新火花。二是要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细化相关法律条例,明确数字艺术、AI创作等新兴领域的原创界定与权益归属,形成尊重原创的社会风尚;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强文化原创作者与产品的宣传,让大众领略原创魅力,提高公众对原创的重视程度,让尊重原创成为社会共识,并将共识转化为行动,构建良好原创生态。(何小勇: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熊检琴: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投稿邮箱:
来源: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