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次人与动物的战争!人类战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6:33 1

摘要:鸸鹋是一种鸟,俗称澳大利亚鸵鸟,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是现存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第一大的是鸵鸟,它跟鸵鸟长得很像,但是原产地不同。鸸鹋的原产地是澳大利亚,鸵鸟的原产地是非洲,而且鸸鹋又比鸵鸟小一点。

Hello大家好我是老高。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和动物发生过一场战争,是真的战争真枪实弹的战争,关键我们还输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鸸鹋战争。

鸸鹋是一种鸟,俗称澳大利亚鸵鸟,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是现存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第一大的是鸵鸟,它跟鸵鸟长得很像,但是原产地不同。鸸鹋的原产地是澳大利亚,鸵鸟的原产地是非洲,而且鸸鹋又比鸵鸟小一点。

鸵鸟最大的高度能达到2.8米,体重达到150公斤。而鸸鹋最大的大概2米左右,体重60公斤,一般身高在1.5米,体重30到45公斤。其实就好像一个人一样,不是那么高大的人,它也是两足行走。

鸵鸟和鸸鹋除了长得像之外,还有一个一样的地方就是它俩都不能飞,是不能够飞行的鸟类,都是跑的。鸵鸟是奔跑速度最快的鸟类,最高时速能达到70公里,一步就能跨出去3到5米。而鸸鹋稍微慢一点,最高时速是50公里,但这都比人类要快。博尔特破纪录的速度也不超过每小时38公里,大概是鸵鸟速度的一半。

就是这个鸸鹋,咱们跟它发生了一场战争,咱们没打过人家。这个事情发生在1932年大概90年前,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战的时候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一部分是有派军队去参战的,战争结束后大批军人就一下退伍了,社会上就产生了一大批闲散人员。

由于政府没有能力给这些人安排工作,所以就劝他们去澳大利亚,是因为这些人原先也是农民或是畜牧业者。澳大利亚特别是澳大利亚西部有大片的未开垦的土地,所以政府就说:如果你们愿意去澳大利亚,我就分一片土地给你,就想要在那个地方开荒,就一大片地了,产出了粮食就可以养活自己。

于是在一战之后就有这样一大批的英国的退伍人士,还有澳大利亚人就回到了澳大利亚,开始在西部开荒大开发。

后来到1929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大萧条。大萧条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就是经济不好,很多人买不起粮食,倒不是说什么天炎生产不出粮食,只是大家买不起粮食。大家如果不买粮食节衣缩食,农民就会破产,农民一破产就更没有人生产粮食。

而后来又发生了一个火上油的事情,就是在1930年的时候,美国大面积发生了"黑尘暴",就是一种沙尘暴,对美国中西部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进一步造成粮食的短缺。也就是说在1929年之后的一两年时间,整个欧洲就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于是英国政府就跟澳大利亚政府商量说,希望他们在西部那个地方开发种植小麦当时特别缺小麦,而且澳大利亚政府也向当地的农民承诺说,如果你种植小麦我会给你补贴,所以很多人就开始种小麦,结果小麦种下去了,补贴却一直未到,直到这个小麦都已经成熟了,补贴还是没有到。

于是澳大利亚当地的农民就不干了,就说如果你不给补贴,那我们这些小麦就不收了。其实不给补贴并不是说澳大利亚政府想骗他们去种地,只是当时确实是给不出钱,因为我刚才说了是大萧条,但是农民这个地是种了的,政府补贴不到也会饿死,所以这个政府和农民之间就在一直扯皮,就是农民说你给我钱我就收,政府说我没有钱你先收,就造成大量成熟小麦在地里没人管,结果一群不速之客就来了。

就是这个鸸鹋,鸸鹋其实是原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只是牠们要定期去还徙,就还到别的地方,比如说像在某一个季节牠就会到海边去,到另一个季节又回到沙漠当中,那么这个晨民就占了地原先的地方,牠回来一看,挺好这全是粮食,就开始疯狂吃粮食。

鸸鹋属于杂食性动物什么东西都吃,动物植物昆虫,甚至石头牠都吃,当然牠吃石头并不是说牠能消化石头,是牠有时候要吃石头协助牠消化的,所以地上有点什么牠都会吃,就像我们家里养那个鸡一样的,就是在地上不停的啄,就看见什么牠都吃。

牠的饮食习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说这个季节只有植物的话牠就吃植物,反正能填饱肚子什么都可以吃。也正是因为牠这种灵活的饮食习惯,造成牠能够在澳大利亚那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那么当时大片闲置的小麦田,就成为了鸸鹋的天堂了。

牠去了之后就有吃不尽的粮食,结果就造成鸸鹋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说到底这些粮食只是荒置而不是荒废,只是农民还在跟政府扯皮,怎么处理这批粮食的问题。所以当农民发现有大量的鸸鹋来偷吃粮食之后,就开始想办法想阻止鸸鹋,但是很无奈就是鸸鹋属于大型鸟类,牠力量也相当大,你想牠的奔跑速度能达到50公里每小时,所以那个腿的力量不一定比博尔特要弱,经常一脚就能把那个围栏给踢破。

其实建很长的围栏,只要踢破一个口就全就涌进来,牠不用再到处去踢,而且牠一进来了其他动物也进来,比如说澳大利亚非常多的野兔就进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进一步造成粮食的短缺。

比如说在一九二九年之后的一两年时间整个欧洲就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于是英国政府就跟澳大利亚政府商量说希望他们在西部那个地方开发种植小麦,当时特别缺小麦,而且澳大利亚政府也向当地的农民说如果你种植小麦我会给你补贴,所以很多人就开始种小麦,结果小麦种下去了,补贴却一直未到,直到小麦都已经成熟了,补贴还是没有到。

于是澳大利亚当地的农民就不干了,就说如果你不给补贴那我们这些小麦就不收了。其实不给补贴并不是说澳大利亚政府想骗他们去种地,只是当时确实是给不出钱,因为我刚才说了是大消停,但是农民这个地是种了,政府补贴不到也会饿死,所以政府和农民之间就在一直扯皮。

农民说你给我钱我就收,政府说我没有钱你先收,就造成大量成熟小麦在地里没人管了,结果一群不速之客就来了,是这个鸸鹋,鸸鹋其实是原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只是他们要定期去迁徙,就迁到别的地方,比如说像在某一个季节它就会到海边去,到另一个季节又回到沙漠当中,那么这个农民就占了他原先的地方,你要退回去了牠就往前进一步,你要进一步牠就会退一步。

所以他们刚到那个地方,本来是看到一堆鸸鹋的,拿机枪一顿扫,结果发现一只也没打死,牠跑得快嘛一下就跑没影。后来他们就开始反思,既然牠这个机动性这么好,所以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利用陷阱,就是先想办法把牠引到一个固定的笔围之内,然后四周埋伏好人,牠们一到了就一起把牠们剿灭。

想法是挺好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真的一开始就成功了。据说是把一千只鸸鹋引到了一个他们事先设好的陷阱范图之内。当一千只鸸鹋到达的时候,四面的军人就拿起枪开始扫射,打得烟尘四起都看不见了里面。结果一顿扫射之后发现中间鸸鹋一个没有了,说是最后发现打死了十二只。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呢?明明牠们都到陷阱里了,是因为鸸鹋这个警觉性特别的强,当你发出第一枪的时候,牠们就开始四散而逃,就一下就跑光了,跑的速度又快嘛,你根本就没法瞄准。再一个就是发现他们这个武器也不行,卡壳的哑火也到处都是。这些武器可能战争停止之后很长时间也都没有用了。

所以军方的问题再加上鸸本身的警惕性,就造成这样一种陷阱模式也没有成功。那么经过这一次之后军方又开始反思,就说所有的问题其实还是在这个鸸鹋牠的机动性太强上,牠跑得快。于是这个少校就想了一招,说我们弄个车来,我们把这个机枪架在车上,鸸鹋跑得再快都没有车跑得快,所以我们就追著牠打,这样的话可能效果会好一点。

结果发现这也不行,因为澳大利亚野外都是坑坑洼洼的地,当然当时那个车也不是很好啦,那个轮胎也是很细的,有点像自行车轮胎那种的。所以这个车在野外高速奔跑的时候又特别颠簸,车上这个拿机枪的人根本没有办法瞄准,一旦按下报机,可能大部分子弹都打到天上去了,就颠簸到这个程度,所以一顿追赶扫射,鸸鹋也一只没打死。

据说鸸鹋牠是傻呼呼的,牠有时候往车这个方向跑,跑过来一下撞在车上,把这个车还撞熄火了。当然也不一定是傻呼呼,牠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反正牠这个体格很大速度很快,一下撞在车上,车一下就报了,可想而知这个东西劲有多大有多难对付。

那么就这样连续打了六天,军方用掉了四分之一,也就是2500发左右的子弹。总共也没能打死几只鸸鹋。看到这样一个战绩,军方那边就下令就把军队撤回来了,子弹武器都带回来了,说不打了,根本打不过。

军队一走鸸鹋大军又来了,又开始大吃大喝,农民又开始向政府请求,说能不能再派军队来,说其实是有效果的,打个几十只也是有效果的,农民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所以晨民又开始抗议,要求政府再次派军,政府没有办法就再次又把军队派回来了。

其实军方知道是肯定打不过的,因为打了几次就知道了,他们发现这个东西根本不是人类武器可以对付的,毕竟人类武器是用来设计杀人的,不是杀牠的。迫于民情又把军队派回来了,第二次返回之后还是各种扫射,说是最初两天效果还是不错的,打死了四十多只,而第三天开始又打不到了,所以能不能打到完全看运气,运气好了碰到几只傻的也是能打死的。

但是如果运气不好,就真的一只也打不死了。军方的行动又持续了三周,把一万发子弹全部打光了,说是打死了九百多只,看著不少是吧?但是两万只鸸鹋一只没少,反倒增加了。因为鸸鹊在这个粮食充足的情况之下,牠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打死的速度远远没有增加的速度快。

军队在把政府发放的子弹全部打光之后,也没有办法就撤军了。政府的意思说我们已经尽力了,其实当时的子弹也满值钱的,就这么打下去政府也会打到破产。而且从此澳大利亚晨民再怎么反映,政府也不出兵了,就是表示打不过,投降了。

承认和鸸鹋的战争失败,鸸鹋战争这个词是在当地媒体上出现的,就是政府已经派军队去了,别管军队的规模有多大,是正规军,而且使用的是正规武器,和鸸鹋打了两次都没打过。事实上鸸鹋在澳大利亚是没有天敌的,除了人类之外,不过鸸鹋并不是什么残暴的动物,牠们也不是专门破坏粮食的,只是这个地方有吃的牠就来吃。

牠们虽然个头非常的大,但是平时是非常温顺的,甚至属于胆小的那种。在非特殊情况下,牠是绝对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最后鸸鹋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一直都没能解决,是后来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农业策略的调整和修建大量的围墙,一点一点的在改善这个问题。

鸸鹋本身是一种迁徙动物,哪里有食物牠就去哪里,牠每年固定会在一些地方出现。像这个农田是牠们一年当中就那么几个月待在这个地方,所以后来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个策略,就是避开鸸鹋迁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在其他时候种就没有问题了。

再一个就是修建优质的围墙,原先的围墙鸸鹋一踹就破,修建好了围墙之后,不仅可以防住鸸鹋也可以防住野兔,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都可以防住。但修建这些高质量围墙就耗时耗力,但通过这几十年的努力,最终还是实现了澳大利亚农业和鸸之间的生态稳定,就是鸸鹋也回归了野生的环境,数量也相对稳定了,农田也没有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其实鸸鹋战争可以说是人与自然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参考,就是说解决自然问题是绝对不可以使用极端手段,而且这个事情本身的起因并不是鸸鹋,是人类到了鸸鹋的地盘上去开发农田造成的。

鸸鹋牠是澳大利亚生态的一部分,是澳大利亚最原始的物种之一,牠几百万年前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人类在100年前去那个地方开发,把牠们栖息地给压缩了,所以牠们才会去吃农田里的东西,牠们绝对没有飞到其他地方的农田去吃,只是在牠们原先所在那个地方的农田上去吃,所以可以说是人类的农业开发打破了这个自然的平衡,造成了我们和牠们之间的冲突。

问题并不在鸸鹋,结果我们想把人家赶尽杀绝,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特别人类是吧?不过事实证明,我们可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强大。当然你可能会觉得,我们并没有派出真正的人类军队,如果真的派出几万人和鸸对战,但是反过来说鸸鹋也真的没有还手,大自然没有还手啦,大自然如果打算还手,人类真的是分分钟会被灭绝。

你想几个鸸鹋冲过来一辆车就给你掀翻了,就有种感觉像《阿凡达》第一部。

所以在澳大利亚军方的武器支持下当地的农民组成了一支临时军队准备和儿苗决一死战,结果这些人拎着武器准备去对儿苗大开杀戒的时候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这个儿苗特别的警觉,这种警戒是自然造就的,在很远的地方就是看见人要靠近它就跑的远远的,而它和人类保持距离都是在射程之外,就是用普通的枪要打子弹到它的威力就很小了,根本打不着它。

而一旦想要靠近它就跑了,跑的又快又追不上,所以一直保持一个警戒距离,要退回去了就往前进一步,要进一步就要退一步,所以刚到那个地方本来是看到一堆人秒了,拿机枪一顿扫,结果发现一针也没打死,跑得快,一下就跑没影了。

后来就开始反思,既然机动性这么好,所以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利用陷阱,就是先想办法把它引到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内,然后四周埋伏好人,一到了就一起把它们剿灭,想法是挺好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真的一开始就成功了。

据说是把一千只儿苗引到了一个事先设好的陷阱范围之内,当一千只儿苗到达的时候四面的军人就拿起枪给它扫射,打的烟尘四起都看不见了里边,结果一顿扫射之后发现中间儿苗一个没有了,说是最后发现打死了十二只。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明明都到陷阱里了,是因为儿苗警惕性特别的强,当发出第一枪的时候就开始四散而逃,一下就跑光了,跑的速度又快,根本就没法瞄准,这个就是发现武器也不行,卡壳了、牙火了也到处都是,武器可能战争停止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用了,所以军方的问题再加上儿苗本身的警惕性就造成这样一种陷阱模式也没有成功。

经过这一次之后军方又开始反思,就说所有的问题其实还是在儿苗的机动性太强上,跑得快,于是少校就想了一招,弄个车来,把机枪架。在车上,而苗跑再快的没有车跑的快,所以就追着它打,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一点。结果发现这也不行,因为澳大利亚野外都是坑坑洼洼的地,当然当时那个车也不是很好了,轮胎也是很细的,有点像自行车轮胎那种的。

所以这个车在野外高速奔跑的时候特别颠簸,车上拿机枪的人根本没有办法瞄准,一旦按下扳机可能大部分子弹都打到天上去了,就颠簸到这个程度,所以一顿追赶扫射,儿苗也一直没打死。不仅没打死,据说儿苗是傻乎乎的,有时候往车这个方向跑,跑过来一下撞在车上,把车还撞熄火了。

当然也不一定是傻乎乎,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反正这个体格很大,速度很快,一下撞在车上,车一下就报废了,可想而知这个东西劲有多大,有多难对付。就这样连续打了六天,军方用掉了四分之一,也就是两千五百发左右的子弹,总共也没能打死。

几十秒看到这样一个战机,军方那边就下令了,就把军队撤回来了,子弹、武器都带回来了,说不打了,根本打不过。军队一走,而苗大军又来了,又开始打吃打喝,农民又开始向政府请求,说能不能再派军队来,说其实是有效果的,打个几十支也是有效果,农民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农民又开始抗议,要求政府再次派军,政府没有办法就再次又把军队派回来了。其实军方知道是肯定打不过的,因为打了几次就知道了,他们发现这个东西根本不是人类武器可以对付,毕竟人类武器是用来设计杀人的,不是杀他的,但是没有办法,迫于请他又把军队派回来了。

第二次返回之后还是各种扫射,说是最初两天效果还是不错的,打死了四十多只,而第三天开始又打不到了,所以能不能打到耳鸣完全看运气,运气好了碰到几只傻的也是能打死的,但是如果运气不好就真的一只也打不死了。

军方的行动又持续了三周,把一万发子弹全部打光了,说是打死了九百多只,看着不少是吧?但是两万只儿苗一只没少,反倒增加了。因为儿苗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之下繁殖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打死的速度远远没有增加的速度快。

军队在把政府发放的子弹全部打光之后也没有办法就撤军了,政府的意思说已经尽力了,其实当时的子弹也是蛮值钱的,就这么打下去政府也会达到破产,而且从此澳大利亚农民再怎么反应政府也不出兵了,就是表示打不过,投降了,承认和儿苗的战争失败。

儿苗战争这个词是在当地媒体上出现的,就是政府已经配军队去了吗?别管军队的规模有多大,是正规军,而且使用的是正规武器,和儿苗打了两次都没打过。事实上,儿苗在澳大利亚是没有天敌的,除了人类之外。不过儿苗并不是什么残暴的动物,它们也不是专门破坏粮食的,只是这个地方有吃的它就来吃。它们虽然个头非常的大,但是平时是非常温顺的,甚至属于胆小的那种。在非特殊情况下它是绝对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最后儿苗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一直都没能解决,是后来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农业策略的调整和修建大量的围墙,一点一点的在改善这个问题。

儿苗本身是一种迁徙动物,哪里有食物它就去哪里,它每年固定会在一些地方出现。像这农田是它们一年当中就那么几个月待在这个地方,所以后来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个策略,就是避开儿苗迁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种植粮食,在其他时候种就没有问题了。

再一个就是修建优质的围墙,原先的围墙儿苗一踹就破了,修建好了围墙之后不仅可以防住儿苗也可以防止野兔,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都可以防住。但修建这些高质量围墙就耗时耗力,但通过这几十年的努力最终还是实现了澳大利亚农业和儿苗之间的生态稳定,就是人苗也回归了野生的环境,数量也相对稳定了,农田也没有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其实人苗战争可以说是人与自然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参考,说解决自然问题是绝对不可以使用极端手段的。而且这个事情本身的起因并不是儿苗,是人类到了儿苗的地盘上去开发农田造成的。儿苗是澳大利亚生态的一部分,是澳大利亚最原始的物种之一,它几百万年前就生活在这个地方,而人类在一百年前去那个地方开发,把它们栖息地给压缩了,所以它们才会去吃农田里的东西。

它们绝对没有飞到其他地方的农田去,只是在它们原因所在那个地方的农田上去吃,所以可以说是人类的农业开发打破了自然的平衡,造成了我们和它们之间的冲突,问题并不在而秒。结果我们想把人家赶紧上去,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特别人类。

不过事实证明我们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但是你可能会觉得我们并没有拍出真正的人类军队,如果真的派出几万人和儿苗对战我们肯定会赢的。没错,但是反过来说儿苗也真的没有还手,大自然没有还手了,大自然如果打算还手人类真的是分分钟会被灭绝。

你想几个儿苗冲过来一辆车就给你掀翻了,就有一种感觉就像阿凡达第一步最后那一幕,神树召唤大自然开始反攻人类的时候,人类有再先进的武器一下就被灭掉了。所以感觉上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称霸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幻想,我们觉得我们称霸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大自然没有与我们为敌,它如果打算与我们为敌都不用出老虎、狮子,那些蚊子、蟑螂什么带点病多我们一下就没了。

所以我觉得人类还是要时刻敬畏大自然,不能因为它的仁慈就觉得它弱小。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人与自然战争的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其实不止这一次。像前几年发生的蝗虫也是这样,这种问题用人类的战争思想是完全解决不掉的,根本不可能是大自然的对手,蝗虫最终是它自己消失的,不是人类把它打没的。

所以今天还能够好好的活在地球上,实质上是要感谢大自然,感谢它有一个平衡的机制。

来源:老高和小茉优享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