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士电视台的“性招待”丑闻,终于被推上了舆论绞刑架。3月31日,由富士电视台及其母公司设立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发布重磅报告,内容直指核心:这家头部媒体不但纵容性暴力、包装性交易,甚至在真相被揭开后,依旧试图以权力封口、冷处理收场。而调查结论不仅揭露了富士电视台的
文丨陆弃
富士电视台的“性招待”丑闻,终于被推上了舆论绞刑架。3月31日,由富士电视台及其母公司设立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发布重磅报告,内容直指核心:这家头部媒体不但纵容性暴力、包装性交易,甚至在真相被揭开后,依旧试图以权力封口、冷处理收场。而调查结论不仅揭露了富士电视台的问题,更暴露了整个日本媒体、娱乐乃至社会系统性的性别暴力温床。
2023年6月,一名女主播在高层邀请下,参加了一场所谓的“聚餐”,名单上写着“多人”,但真正到场的,只有中居正广——那位家喻户晓的偶像艺人。宴席之后,是性侵,是沉默,是“公司内部认定为私人男女纠纷”的荒唐处理方式。直到媒体开始跟进、舆论开始发酵,富士电视台才在压力下设立调查小组。然而,在这场所谓“调查”开始之前,受害者早已被悄无声息地“移出镜头”,而施暴者依然活跃在屏幕之上,继续享受聚光灯的洗礼。
这不是一起“处理不当”的个案,而是一套高度组织化的“丑闻粉饰机制”的自我暴露。当管理层得知事件真相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保护受害者、启动调查,而是思考“如何最小化风险”。社长港浩一更是对使用“道歉”一词耿耿于怀,指令将字幕修改为“说明”,仿佛改变语言,就能掩盖污点。
富士电视台高层的反应恰恰印证了一个可怕的逻辑:他们不否认有问题,但他们只在意是否会被曝光。他们可以默许女主播被作为交易筹码,也可以默契保住施暴者的地位;他们不是无知,而是冷血。第三方调查报告直言:“这是对加害者利益的维护,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如此措辞,在日本媒体审慎的表达传统中,已堪称“血书”。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起事件被曝光后,受害女主播还需忍受持续的网络暴力。她在律师转述中表示,“虽然报告令我感到稍许宽慰,但我遭受的伤害无法抹去。”换言之,真相的公布并没有终结施暴,反而引来另一种形式的社会猎巫。舆论没有站在她的身边,而是像以往无数起性别暴力案件中那样,把质疑与羞辱一股脑儿地丢给受害者。
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媒体丑闻,也不是第一次性别丑闻。但为什么总是发生?因为日本社会从上到下都长期容忍、甚至纵容性别不平等,以“沉默是金”的名义拒绝正义,以“公司为上”的文化碾压个人尊严。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害者不敢发声、旁观者不愿搅局、管理层不惜动用一切资源封堵裂缝。即便真相浮出水面,也只换来“道歉式发布会”与“表演型整改”。
别忘了,这家富士电视台,可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它的新闻节目、娱乐内容深植于日本家庭日常,它承载着所谓“公共性”的象征。而如今,正是这家媒体赤裸裸地将女主播当作利益筹码,践踏人权、玩弄底线,并在遭遇揭露时拼命洗白。如果富士电视台都不能成为道德的引领者,那么谁还有资格批评社会失序?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某一个男人中居正广,也不只是某一位社长港浩一,而在于整个日本媒体结构的性别等级制已经烂透了。在这个系统里,女员工的“形象”比能力更重要,男高管的“人脉”比底线更有价值。哪怕丑闻爆发,第一时间遭受牺牲的,总是那些最无权、最无法自保的人。
今天的富士电视台,只是一个丑陋系统的缩影。而这份调查报告,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接下来,公众有权利继续追问:公司是否会为女主播提供实质性赔偿与心理支持?涉事艺人是否会受到真正的惩罚?过去是否还存在更多类似案件?娱乐、新闻、广告之间是否早已编织成权力交易的黑网?以及——谁将来拆除这张网?
面对一场丑闻的最佳回应,不是道歉,而是改革。如果富士电视台仅停留在新闻发布会上装腔作势,继续用表面整改掩盖深层病灶,那它终将失去公众最后的信任。而若日本社会继续对女性遭遇的性别压迫和暴力保持沉默,那么这样的灾难,还会再次发生。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