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警示:对日仁慈绝非选择,实力碾压才是硬道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8:12 2

摘要:近日复旦大学沈逸教授对日观点的发言引发广泛讨论。他指出日本是一个“实力敏感型国家”,没有传统性的忠诚概念,会主动认老大,但一旦老大变弱了,就会第一时间反咬。这番论断看似尖锐,实则点破了中日关系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逻辑。

地缘政治格局下,国家间的交往根本在于实力博弈,而非道德幻想。

近日复旦大学沈逸教授对日观点的发言引发广泛讨论。他指出日本是一个“实力敏感型国家”,没有传统性的忠诚概念,会主动认老大,但一旦老大变弱了,就会第一时间反咬。这番论断看似尖锐,实则点破了中日关系的历史脉络和现实逻辑。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国家行为模式源于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危机感深重,形成了其独特的“慕强欺弱”民族性。

纵观中日交往史:唐朝强盛时,日本派出遣唐使学习中国制度文化;明朝衰落后,倭寇便肆虐中国沿海;清王朝虚弱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民国积弱之际,日本更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历史教训,日本行为模式的内在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明朝倭寇扰边,到1894年甲午战争,再到1937年全面侵华,日本总是在中国虚弱时趁火打劫。据数据显示,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3500万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按当时汇率)。

二战结束后,日本迅速转向臣服美国,甚至在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仍表示“尊敬”,这充分体现了其“实力敏感”特性。沈逸教授指出,日本“记打不记吃”,总想着隔岸拱火,坐收渔利。

这种行为模式有着深刻的地缘经济基础。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对外扩张的内在冲动。正如地缘政治学所揭示的:地理环境奠定国家行为总基调,经济环境受地理环境限制。

现实挑战,日本战略取向的新动向

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美国进行战略收缩,逐渐退回了第三岛链,日本开始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这种改善并非源于真心认同,而是基于实力对比变化的功利计算。

近年来日本加速军事扩张步伐:2024年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将防卫费提至GDP的2%,突破战后限制;2025年向美国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部署在冲绳、宫古岛等西南诸岛,直接瞄准台海。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前驻华大使木寺昌人2023年在东京演讲时提出的“卧薪尝胆”论,他公开表示“日本需隐忍等待,待中国衰弱时给予致命一击”。这种言论充分暴露了日本某些势力对华战略的真实意图。

唯物主义视角,国家行为的理性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国家行为不是由道德观念决定,而是由实力对比和利益计算决定的。沈逸教授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日本之所以表现出“实力敏感”特性,是因为其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决定了这种行为模式。作为一个岛国,日本资源匮乏,生存危机感深刻影响了其民族心理和国家战略。

中国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经济格局同样由地理环境决定: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经济自然也就西弱东强;水系北少南多,所以南强北弱。这种地缘经济规律同样适用于国际关系分析。

道路选择,中国应有的战略定力

面对这样的邻居,中国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和实力建设。沈逸教授强调,“中国人打日本是没有心理负担的”,这是因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累累罪行。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历史证明,只有实力才能震慑住日本的侵略野心。当今中国有3艘航母、歼-20五代机、东风-41洲际导弹,军事实力稳居世界第二

2024年民调显示,82%的国人支持“对日本挑衅零容忍”。这种民意基础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

同时,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我们不断发展军事力量,只是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只有足够强大,其他人才不敢轻易挑衅。

国际关系史上,大国崛起必然伴随战略博弈。日本近年来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2025年甚至与美国搞“利剑-2025”联合军演,模拟“台海冲突”时封锁台湾海峡。这些动作每一步都踩在中国的红线边上。

地理环境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国家行为。日本岛国资源匮乏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其对外扩张的内在冲动。唯有保持强大实力,才能确保和平稳定——这不是好战言论,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启示。

来源:长浅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