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永远不要把自己折腾到“油尽灯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7:14 1

摘要:“昨晚又熬到三点,朋友圈晒了张电脑屏幕的蓝光自拍,配文‘努力到无能为力’,点赞居然比周末带娃去公园还多。

“昨晚又熬到三点,朋友圈晒了张电脑屏幕的蓝光自拍,配文‘努力到无能为力’,点赞居然比周末带娃去公园还多。

这种场景熟吧?

好像谁睡得多,谁就输了。

可第二天地铁里,那位衬衫皱成地图的大哥,手抖得连咖啡都端不稳,脸色像没信号的电视,还在群里回“收到”。

WHO刚甩出的数字挺冷:睡不够6小时,心脏病风险直接+20%。

不是吓唬,是体检报告里越来越早出现的“窦性心律不齐”“脂肪肝倾向”。

身体在报警,我们却拿“我还扛得住”当勋章。

公司那边也悄悄转弯。

隔壁组去年猝死一个31岁的程序员后,老板把周五设为“无加班日”。

第一天大家像放假,六点整电梯口排长队,居然有点尴尬——原来不会下班也是种职业病。

说到底,拼命和拼掉命之间,只隔一次心梗。

谷歌给员工配冥想室,微软把会议压缩到15分钟,国内也有厂子请健康管理师,教怎么站着开会、怎么把午休从折叠床升级成瑜伽垫。

听起来像鸡汤,可数据摆那儿:员工病假少了,代码bug也少了。

心理那块更隐蔽。

长期高压=脑子里有根弦一直绷紧,弦断了就是焦虑和抑郁。

现在不少写字楼地下一层改成心理咨询角,预约得排队。

试过的人回来说:原来“放过自己”不是偷懒,是给大脑重启。

具体怎么做?

把熬夜换成快走30分钟,把夜宵换成十点半上床,把“再扛一会儿”换成“今天先到这儿”。

听起来像爸妈唠叨,可真试一周,早上照镜子黑眼圈淡一点,心情居然轻了两斤。

文化也在掉头。

日本流行“断舍离”,北欧人研究幸福指数,都在说:生活不是KPI,是心跳和呼吸。

咱们这儿,也有主播开始晒“十点睡觉挑战”,点赞的人慢慢多过晒凌晨三点的。

所以,下次想发“又通宵”的时候,先摸摸自己的脉搏。

它稳,你才有底气谈梦想。

留个小问题:如果今晚12点前关手机,明早你会拿多出来的两小时干嘛?

留言区说说,看看谁的答案最不像加班。

来源:分秒必争帆船jY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