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谷,晚唐诗人,与许棠、喻坦之、张乔等十二人,并称“咸通十哲”或“芳林十哲”。少有才名,七岁赋咏,深得司空图赞许,称其“当为一代风骚主”。
郑谷,晚唐诗人,与许棠、喻坦之、张乔等十二人,并称“咸通十哲”或“芳林十哲”。少有才名,七岁赋咏,深得司空图赞许,称其“当为一代风骚主”。
及冠之年,郑谷首次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此后十六年屡屡落第。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陷长安,郑谷往蜀地避难。黄巢兵败后,郑谷转回故里袁州宜春,并于公元887年再次参加科举,终于登进士第,历官鄠县尉,权京兆参军,迁右拾遗、右补阙。
公元896年,陇西郡王李茂贞率军逼近长安,昭宗李晔无奈逃往华州,郑谷前去投奔,得授都官郎中,故有别称“郑都官”。
公元902年,宦官劫持李晔逃往凤翔,郑谷随驾。翌年,朱温攻克凤翔,携李晔回到长安,大权独揽,郑谷见朝将不朝,遂弃官返归宜春,于仰山筑建书堂,长隐而终。
在晚唐诗坛,郑谷享受盛名,诗僧齐己曾持诗《早梅》拜谒郑谷,其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觉得,“数枝”体现不出梅开之早,不如改成一枝独秀,遂为“昨夜一枝开”。
因此,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这就是“一字为师”之由来。
郑谷笔下,有一首经典的《鹧鸪》诗: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因此诗,郑谷亦有别称“郑鹧鸪”,其构思精妙缜密,时人誉之为“警绝”。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则是郑谷的另一首代表作《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当时郑谷在扬州,与友人话别,友人欲往湖南,而郑谷则北上长安,故以诗赠别。
诗文大意可解为:
扬子江边柳条青青,春意正浓,柳絮漫天飞舞,在这样的季节送别,令渡江之人满怀愁绪;微风轻拂,笛声幽咽,暮晚时分,在亭子里各道珍重,马上你就要南下潇湘,而我则北上京师,再相见不知何年何处。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江头春色、杨花垂柳,又有离亭宴饯、风笛暮霭,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别友人,心中难免会有些伤感。
起句诗人写“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柳絮纷飞制造出一种纷乱感,无形中增加了离愁别绪。马上就要告别,因此诗人刻意提到了“渡江人”,加重了南行北往的伤感。
江水滔滔,载着一叶孤舟,一行便是千里,羁旅漂泊,同是异乡客,这些细腻的感触不言自明。
随后,诗人又写“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几盏离愁,横笛乱绪,之所以是“数声”,是因几度幽咽,依依不舍之情,随晚风飘得更远。尤其,两人逆向而行,让这一别更添许多忧伤。
纵观全诗,借景抒情,许多话意犹未尽,可又感觉皆在不言中。离亭之中,一曲风笛,在暮色里变得沉重,孤舟顺江而下,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给人以无限之幽遐。
来源:轻轻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