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曲靖市会泽县70万亩马铃薯迎来集中采挖期,田间地头,机械穿梭,人工补充,丰收的喜悦洋溢其间。一颗小小的马铃薯,正在机械与科技的双重赋能下,蜕变成为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金豆豆”。
初秋,曲靖市会泽县70万亩马铃薯迎来集中采挖期,田间地头,机械穿梭,人工补充,丰收的喜悦洋溢其间。一颗小小的马铃薯,正在机械与科技的双重赋能下,蜕变成为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金豆豆”。
走进火红乡冒沙井村顺宏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两台现代化的马铃薯收获机隆隆作响。所到之处,泥土翻飞,马铃薯破土而出,铺满田垄。工人们紧随其后,将一袋袋“金疙瘩”运送到路边。
“今年雨水好,加上科学管理,马铃薯亩产达到了3.2吨!”合作社负责人刘寿良站在地头,捧起一把刚挖出的马铃薯,笑容满面。他介绍,火红乡气候凉爽、土壤优良,种出来的“会薯19号”品质佳,口感细腻,深受贵州、广西等地老客户的欢迎。近期基地每天采挖量约30吨,收购价在每公斤1.6元至1.8元之间。
59岁的刘寿良是当地马铃薯产业的“老把式”。从2000年开始,他便从事马铃薯收购工作。2022年,他在火红乡流转土地2100亩,成立合作社,从“卖薯人”转型为“种薯人”,开启了规模化、科技化种植的新阶段。
“我们主要种‘会薯19’‘雪川红’和‘V7’这些品种,县里的技术人员经常来指导,尤其在晚疫病防控、品种搭配方面给了很大帮助。”刘寿良说。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并不满足于“一季一收”,马铃薯采挖结束后,同一块土地又披上新绿。合作社与湖南、昆明的客商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接茬种植大白菜,客商提供种子,合作社负责管理,成熟后以每棵0.6元的价格收购,产值双方平分。刘寿良告诉记者,白菜收完,再种一茬提取色素的萝卜。如此,“马铃薯—白菜—萝卜”一年三收的循环种植模式,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刘寿良高兴地算起了“丰收账”。2100亩马铃薯,亩产3吨,总产6300吨,仅此一项产值就超过900万元。再加上45万棵白菜和色素萝卜,今年合作社总收入预计突破1000万元。
产业兴旺也带动了就业增收。在基地里,30多名工人正分工协作,完成分拣、包装、装车等工序。男工日工资150元,女工日工资100元。村民孟华芬把1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平时自己仍种一部分地,农闲时便来打工,孟华芬说:“这样既收租金,又挣薪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00后”小伙刘桂林和父母一同在基地务工,一家三口日收入达400元。更难得的是,他在这里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刘桂林说:“我打算明年自己也流转一些土地种马铃薯,带动乡亲一起增收。”
刘寿良介绍,在播种和采挖高峰期,基地用工量每日超过百人,全年发放工资达200余万元。小小马铃薯,真正成了带动就业的“致富薯”。
作为会泽县马铃薯种植大乡,火红乡全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乡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火红乡大力推广优良品系、农技结合和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户实行早春马铃薯和露天蔬菜对茬,夏播马铃薯和燕麦、绿肥对茬,最大限度提升土地效益。同时,重点开展晚疫病统防统治,推广抗逆丰产栽培技术、丘陵山区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等,为农户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今年,会泽县种植马铃薯80万亩,其中72.5万亩秋收马铃薯正在紧张采挖。这里产出的马铃薯不仅销往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更出口至越南、泰国等国家,常年外销马铃薯达110万吨,总产值达30亿元。
从昔日果腹的“土疙瘩”到如今远销海外的“金豆豆”,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到机械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会泽马铃薯的蜕变,是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会泽县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伴随着马铃薯收获机的轰鸣声徐徐铺展。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隋鑫
通讯员:代玉春 秦本林 郭开学
编辑:徐嵩钦
审核:张耀龙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