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不必复杂化:经营分析的本质就是借助一些逻辑化、结构化的工具,把经营状况看清楚,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很多刚接触经营分析的朋友会感到迷茫:数据一大堆,到底从哪儿看起?
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不必复杂化:经营分析的本质就是借助一些逻辑化、结构化的工具,把经营状况看清楚,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今天我就介绍六个最常用、也最实用的经营分析模型,相信大家能很快上手。
R(Recency)最近一次消费时间:客户最近一次下单离现在多久了,时间越短,客户价值越高。F(Frequency)消费频率:客户在一定时间内购买的次数,次数越多,客户越活跃。M(Monetary)消费金额:客户在一定时间内总共花了多少钱,金额越大,客户贡献越高。简单来说,RFM模型就是把你的所有客户按照R、F、M三个指标打分,比如每项分为1-5分,然后根据总分或组合把客户分成不同群体,比如“重要价值客户”、“一般保持客户”、“需唤醒客户”等。
我就用FineBI的这张图表来举例:
这里我用到的是FineBI,它只需要简单拖拽便能制作出丰富多样的数据可视化信息,还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为大家争取到了福利,建议大家还是结合图表来看,这样更容易理解,链接放在这里了,需要的自取: (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我们可以从图表上得知客户的RFM值和客户价值比例,接着就可以针对这些客户做出一些行动:
比如说,发现一批客户高M高F但R值低,也就是花得多、买得频,但很久没来了,那就得赶紧定向推送个优惠券唤活他们。
我一直强调,经营客户不能一刀切,而RFM就是帮你把客户分群、实现精准运营的基础。
帕累托分析,又叫ABC法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法则”。它认为,在很多情况下,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带来的。
比如:
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投诉来自20%的客户;80%的利润由20的渠道贡献。这个模型的作用,就是帮你快速识别出哪些是重要的“20%”,从而把有限的时间、人力和预算投入到关键之处。
说白了,就是教你如何抓大放小。
举个例子:你盘点产品销量后发现,果然少量几个单品贡献了绝大部分收入。那么接下来,你的核心任务就是保证这些单品的供应稳定、质量可靠,并思考如何让它们卖得更好,而不是花同等精力去打理所有商品。你懂我意思吗?资源总是有限的,帕累托分析就是帮你避免“平均用力”的误区。
波士顿矩阵是一种用来分析产品线或业务结构的工具,尤其适合多产品经营的公司。它用两个维度: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份额。
我们可以把产品分为四类:
明星产品:高增长、高份额。这类产品正处于上升期,需加大投入以保持领先。现金牛产品:低增长、高份额。市场已成熟,虽然增长慢,但能持续带来稳定利润,是“现金流来源”。问题产品:高增长、低份额。有潜力但尚未做大规模,需要谨慎评估是否值得投入。瘦狗产品:低增长、低份额。既不赚钱也没前景,应考虑缩减或淘汰。通过这个矩阵,你可以很清楚每款产品处在什么位置:用现金牛的收益去扶持明星产品、筛选问题产品,并清理瘦狗产品。这样一来,产品策略就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了清晰的资源分配逻辑。
杜邦分析是一个用来分解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框架。它回答一个问题:“公司到底靠什么赚钱?”
它把最重要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逐层拆解为:
ROE = 净利润率 × 总资产周转率 × 权益乘数
这三项分别代表:
净利润率:反映产品的利润空间;总资产周转率:反映资产运营的效率;权益乘数:反映公司的负债程度。也就是说,一家公司ROE高,可能是因为利润率高(比如奢侈品),也可能是因为周转快(比如快消品),或者使用了较高杠杆。
杜邦分析帮助你看清利润的来源结构,从而找到经营改进点。比如说,如果你发现利润率还行但周转率太低,说明问题可能出在库存管理或销售效率上,那就要从运营端找办法了。
盈亏平衡分析,也叫本量利分析,是计算你需要卖出多少产品或服务才能覆盖所有成本,也就是不亏也不赚的那个点。这个模型非常实用,无论开店、推新品还是接项目,都能帮你评估风险。
计算盈亏平衡点的基本公式是:
盈亏平衡点 = 固定成本 ÷ (单位售价 - 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不管生不生产都要支出的费用,比如房租、工资;变动成本:随着销售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比如原材料、包装。举个例子:
你开一家咖啡店,每月固定成本2万元,每杯咖啡售价20元,变动成本(豆子、杯子等)8元。
那么盈亏平衡点 = 20000 ÷ (20-8) ≈ 1667杯/月。也就是说,每月卖出1667杯才能保本。
比如我们可以用FineBI去帮我们分析盈亏平衡时的月销售额,这样我们就能快速掌握盈亏平衡时的月销售额。
这个模型能帮你快速判断一个生意或项目是否可行,也能用来模拟价格、成本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KANO模型是一种用来分析用户需求、排序产品功能优先级的框架。它把需求分为三类:
基本型需求:用户认为“必须有”的功能。如果没有,用户会非常不满意;但即使做得再好,也不会带来满意度的提升。比如手机的打电话功能。期望型需求:做得越好,用户越满意。比如手机电池续航时间长。魅力型需求:用户没想到的亮点功能。一旦提供,会极大提升满意度。比如第一次出现的指纹解锁。此外还有无差异需求(有没有都行)和反向需求(做了反而不好)。
用KANO模型做需求分析,可以帮助你避免资源浪费:先保证基本需求不出问题,再尽力满足期望型需求,有机会再打造魅力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工具去帮我们收集KANO数据,比如调查用户对产品增设新功能的态度如何:
接着在新增公式列列“合并态度”,将“增加功能态度”与“不增加功能态度”进行合并:
按照用户对“增加功能态度”与“不增加功能态度”,最终我们可以通过下表定位某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是什么需求。
就能得出反馈结果:
M:基本(必备)型需求;O:期望(意愿)型需求;A:兴奋(魅力)型需求
I:无差异型需求;R:反向(逆向)型需求;Q:可疑结果
很多人误以为“用户提出的所有需求都同样重要”,但其实不是——有些需求是必须做的,有些是加分项,有些甚至可不做。KANO模型就是帮你把握这个分寸的。
最后分享一份《财务战略决策分析解决方案》,该方案提供了构建财务分析和管理闭环的完整链路,结合这6大常用的分析模型,能帮助企业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决策的全流程数字化。需要自取:(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以上就是经营分析中最常用的六个模型。每一个都从不同角度帮你结构化地思考业务问题:RFM看客户,帕累托抓重点,波士顿矩阵定产品布局,杜邦分析看财务驱动,盈亏平衡算风险底线,KANO模型理需求优先级。
但我想提醒的是:模型是工具,本身并不是答案。真正有价值的,是你结合业务场景去使用这些工具的思考过程。
不要孤立地套用,而是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交叉验证。坚持用这些基础模型去看业务,你会发现自己对生意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决策也会越来越有把握。
经营分析没那么神秘,无非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用几个框架拆解问题,希望这篇分享能帮你迈出第一步。
来源:数据分析不是个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