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为“废墟上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那肯定就有人质疑“为何救缅北诈骗的帮凶”;有人转发缅甸市民端出冰镇矿泉水慰问中国队员的暖心画面,那也必然有人传播“救援物资遭劫掠”的负面新闻。毕竟媒体嘛,屁股坐在哪里,就得转发什么消息。不带立场的媒体是不存在的。
2025年3月28日,缅甸7.9级强震后,中国在24小时内派出救援队、调集卫星监测、开通边境“绿色通道”。
当然,去外国救灾这种事情,那肯定是会出现评价两极分化的。
有人为“废墟上的五星红旗”热泪盈眶,那肯定就有人质疑“为何救缅北诈骗的帮凶”;有人转发缅甸市民端出冰镇矿泉水慰问中国队员的暖心画面,那也必然有人传播“救援物资遭劫掠”的负面新闻。毕竟媒体嘛,屁股坐在哪里,就得转发什么消息。不带立场的媒体是不存在的。
但是国家的决策肯定是不会被媒体裹挟的。
我国决定出兵救援缅甸,主要出于三个考虑。首先第一个考虑就是边境安全。
我国和缅甸有两千多公里的边境线,此次地震震中曼德勒距云南仅约500公里,若灾后疫情失控、社会秩序崩溃,我国的西南边境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缅甸已经有三百多万人由于内战的因素流离失所,地震后引发的基础设施瘫痪更是会导致这些难民流向我国。缅甸不是我国,本来当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从事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一旦涌入我国后果不堪设想,横断山脉又不是喜马拉雅山,到处都是能进来的隐蔽山道;
此外,缅甸当地医疗系统脆弱,如此大震,如果处理不得当会引发震后瘟疫。所以我国必须提前对缅甸进行救援,顺便帮助他们稳定因为内战被打碎的社会秩序,同时还要从源头掐断瘟疫爆发的渠道。
可以说我国不仅仅是在救援缅甸,更是在守护中国南大门的安全。
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地缘战略了。
对我国而言,缅甸远不止一个受灾邻国,更是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关键支点。中缅油气管道每年输送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中国进口量的5%以上。地震若导致管道长期中断,将直接影响西南地区能源安全。
中缅经济走廊、皎漂港等重大项目,是连接中国内陆与印度洋的陆海联运枢纽。灾后重建不仅是人道任务,更是巩固区域合作、推动基础设施标准输出的契机。例如,中国救援队携带的野战医院设备已超越缅甸本地水平,未来医疗、通信等领域的“中国标准”必将成为重建的主流。
最后一个考量,就是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说一个事情,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世界范围内政治大规模洗牌的战争已经几乎不可能出现了。现在中美之间的对抗,是除了这种大型战争之外的全方位角力。
而在和平时期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就是这种角力的一环。
当美国因削减预算导致国际救援能力瘫痪时,中国以行动证明“大国担当”不是口号。联合国秘书长特别肯定中国野战医院“为全球救灾树立标杆”,这就是话语权的争夺。
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容易被碎片化信息裹挟:一则“物资被劫”的短视频,可能让人忽视数万吨救援物资的顺利抵达;一条“市民围观”的帖文,可能掩盖数百名幸存者被成功救出的事实。这些人发布这种消息,反对中国的救灾行动,原因只有一个,这场救灾让中国的影响力顺利深入了缅甸,让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到底是谁反对中国影响缅甸,提升国际话语权呢?我不好说。
所以国家决策者看的从来不是某个瞬间的镜头,他们需要经过通盘考虑,才能做出一个重大决策。
来源:白杨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