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汉中力量!看援藏干部的担当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7:37 4

摘要: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跨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我市援藏干部书写担当答卷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跨越,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汉中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援藏干部,记录这些跨越山海的坚守与情谊,弘扬新时代援藏精神。

援藏干部杨柳:

跨越山河育桃李

又是一年开学季,9月1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小学的教室内,传来朗朗读书声,40余名西藏小学生正盯着多媒体屏幕,沉浸式学习汉语课程,屏幕另一端的老师发音标准,课程内容丰富,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这套智能化教学系统让高原上的孩子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套系统的应用,正是汉中援藏干部杨柳牵线搭桥、多方协调的成果。

2019年,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选拔开始,时任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的杨柳恰好符合阿里地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岗位选拔条件,他义不容辞地递上了报名表。

2019年7月9日,杨柳离开了汉中,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藏之旅。“为什么来阿里,来阿里干什么,来阿里怎么干?”飞机上,这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为了解地区教育现状,在刚来阿里的半年时间内,杨柳一个乡一个乡挨个调研,跑完了阿里地区的大部分学校,行程最密集的时候,半个月跑了近3000公里的行程,连续走访学校近30个。

调研中他发现,阿里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配备都是到位的,但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校校对接,师师对接,把陕西的名校资源和阿里对接,利用假期让阿里的老师走出去,把陕西的优秀老师引进来。”在杨柳看来,阿里的基础教育要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两地交流和先期试点必不可少。

2020年,杨柳主动牵线协调,组织汉中5名市级教学能手前往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率先在教育领域开创了“小组团”帮扶新模式。“这5名老师的到来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带来了先进理念与示范课程,更在少先队建设、校园活动组织等方面下足功夫。”杨柳说。

阿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内地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普通教育上,也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当地中职院校虽承担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却因建校短、缺平台技术,又远离经济核心区,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实际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杨柳积极参与回陕协调阿里地区与陕西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学生代培事宜。开创了“1+2”职业培养模式,即阿里职校学生的3年学制中,1年在阿里学习基础理论知识,2年赴陕西参与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

5年过去,“职业代培”模式已累计为阿里培养了300余名职业技能人才,开创了阿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培学生多布杰说:“能够来陕西学习,就是党对我们少数民族关怀的体现,我要学好本领,以后当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让更多的藏族孩子知党恩、感党恩。”

一次援藏行,终生援藏情。2022年杨柳结束援藏工作,回到陕西理工大学后,仍然牵挂着西藏的教育事业。在他的努力下,陕西理工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延伸到拉萨高级中学。如今,那些在陕西求学的西藏籍师范专业学生,再也不用为实习奔波,能回到熟悉的家乡校园,在一线课堂上积累经验、锤炼本领。

从搭建智能教学系统,到首创“小组团”帮扶,从架起职教“求学桥”,到建起实习“保障岗”,杨柳用行动证明:援藏的情谊从不会因距离褪色,这份跨越山河的教育守望,还在高原与平原间续写着温暖新篇。

援藏干部唐晓军:

云端上的筑路者

2022年5月20日凌晨5点,一架客机在晨雾中腾空而起,载着42名援藏干部向世界屋脊飞去。市公路局的唐晓军透过舷窗凝视着云层,内心既忐忑又期待——他的援藏使命将在西藏阿里普兰县乡村振兴局开启。

当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预料中的挑战如期而至。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唐晓军真切体会到雪域环境的严酷。5月24日,他们抵达阿里,与同行伙伴分流后,唐晓军与另外5名援藏干部乘车向普兰县进发。

汽车沿着319国道一路向南行驶,窗外的高原风景也从新奇渐变为沉重。“这是一个需要投入更多现代化建设的地方,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注定充满挑战。”他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必须牢记初心,不负使命。

融入是从语言开始的。在藏族同事的帮助下,唐晓军笔记本上渐渐写满了歪扭的藏文拼音。作为公路建设技术指导,他很快发现普兰县的交通命脉极为脆弱:全县仅有219国道和564国道两条主干道,县乡道路建设养护尤为薄弱,数条海拔5000多米的牧区道路亟待修整,更有两座位于海拔5600多米无人区的桥梁需要踏勘施工。

“6月初开工时,冻土像钢板一样坚硬。”唐晓军指着项目照片回忆道。面对施工难题,他和团队采用组合式办法,在低海拔区预制好桥梁梁板,再运输过来进行架设。“虽然麻烦了一些,但保证了工程质量。最后提前3个月完工,11月初就正式投用。”谈起这段经历,他语气中透着自豪。

竣工那天,许多牧民带着洁白的哈达而来,老阿妈们激动地说着感谢党和政府的话。从此以后,他们换牧区不再翻山越岭,家里的酥油、羊毛都能运到县城卖个好价钱。

在夯实交通基础的同时,唐晓军还认真编制《普兰县乡村振兴未来五年计划》《普兰县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这两份凝聚心血的规划方案均获得普兰县委县政府审议通过。

回首八个月的援藏时光,唐晓军感慨万千,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他不仅仰望过冈仁波齐终年不化的雪峰,凝视过玛旁雍措如镜般的碧波,更从藏区边境群众的眼眸里,读懂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盼。

如今回到市公路局留坝公路段,普兰的山川风物仍在他心间鲜活如初。微信群里,他一次次细致的技术指导,正助力更多通途在高原延伸。

援藏医生张辉:

仁心大爱佑安康

“普兰县人民医院通过援藏支持、基础设施升级,已经成为覆盖县域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医疗枢纽。”虽然已经援藏归来9年,听到这样的报道张辉深感欣喜,不禁思绪万千……

2016年,汉中市中心医院对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援助,消化内科医生张辉郑重递上了报名表。6月,她告别汉中,抵达此次援藏工作的目的地。

初至平均海拔4300米的阿里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给张辉带来了严峻挑战:持续性头痛、低热、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接踵而至,想家、想孩子,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使她失眠、焦虑。然而,面对当地医护人员求知若渴的眼神,看到患者及家属充满期待的目光,所有困难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普兰县生活条件艰苦,高原疾病谱与平原存在显著差异,在那里生活的居民多发消化系统疾病、肺心病、关节炎等。针对这些特点,张辉和同事们系统性地开展了疾病谱分析,重点突破临床诊治难点。

“在我们来之前,普兰县医院的医护人员仅10余人,科室开设也不齐全,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张辉一上岗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早先带领年轻医生查看病房患者,带教诊疗思路,同步规范医嘱书写与病历归档。结束后继续门诊接诊患者。遇到危重病例抢救,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在每周的疑难病例讨论中,她结合临床经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诊疗思路。日常工作间隙与当地医护人员谈天说地,相互分享各自的家乡、从医故事、心得体会,通过深度的情感交流,将三甲医院的诊疗思维传递给当地医生。

土旦曲扎就是张辉手把手带教的学生,刚参加工作的他,面对临床场景还显生涩:查房时总攥着笔记本紧张记录,汇报病情也常常卡顿,写医嘱也因细节把握不准反复修改。张辉从不催促批评,耐心引导他独立思考,再共同探讨。从体征描述准确度到诊疗方案建立,甚至拿出规范病历一字一句教他对照修改。遇到抢救时,还特意带着他现场观摩。

在张辉的悉心指导下,土旦曲扎褪去了青涩,坐诊能流畅沟通,查房主动提见解,医嘱病历书写愈发规范。他总说,跟着张老师,不仅学了技能,更懂了医生的严谨与担当。

援藏半年,阿里的蓝天、雪山、圣湖,是张辉见过最壮丽的风景。那里有缺氧不缺精神的战友,有待患者如亲人的藏族医护同仁,更有无数双充满信任与期盼的眼睛。

回到汉中,高原的风仿佛还在耳畔,那些与生命赛跑的日夜、与藏族同胞共情的瞬间,早已融入生命里。

援藏畜牧师周小虎:

雪域高原的田园牧歌

绵延的雪山、清澈的湖水、成群的牛羊、淳朴热情的藏族同胞……在周小虎心里,西藏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2022年7月,身为镇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副高级畜牧师的他接到援藏任务后,毫不犹豫奔赴阿里,决心用专业所长为当地畜牧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初到阿里,他就遭遇了头晕头痛、失眠等高反。“我们有战胜高原反应的法宝,那就是发扬老西藏精神、先遣连精神和孔繁森精神,勉励自己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周小虎笑着说。

让他欣慰的是,阿里的同事对援藏人员都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工作上互帮互助、生活中真诚相待,让他快速融入了新环境。

阿里地区与印度、尼泊尔接壤,边境地区有过境放牧的传统,动物防疫尤为重要。为此,周小虎与当地同事聚焦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点疫病,严格落实强制免疫措施,强化免疫抗体与病原学监测,常态化开展全域清洗消毒,为边境畜牧安全筑牢“防护墙”。

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注意到阿里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瓶颈:农牧民养殖牦牛20万头,肉羊180万只,根据国家草畜平衡有关政策要求,养殖数量增加的空间不大,产业亟需转型提质。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雪花牛肉市场需求旺盛,效益可观。”周小虎说。2023年,他们申报了牦牛杂交改良项目,引进安格斯牛在普兰县开展杂交改良。经过屠宰测定,杂交后代雪花牛肉增加30%,每头牛净利润增加1200元。截至目前,项目累计改良肉牛3000多头,带动农牧民增收400万元。

援藏不是一阵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才能让阿里畜牧产业持续发展。周小虎和团队通过“集中授课+跟班学习+实操指导+技能竞赛”模式,向当地人员传授疫病防治、检疫检测等知识,显著提升了基层兽医队伍能力。

援藏期间,他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23年8月,藏族同胞尼吉建起了阿里地区第一个养鸡场,但由于管理不善,养殖的藏香鸡陆续死亡。得知消息后,周小虎立刻赶到现场,指导她进行规范免疫和圈舍消毒等。10天后,鸡群死亡的情况得到控制。在他的持续帮扶下,如今尼吉的养鸡场规模从400只扩展至1500多只,每天产蛋约1000枚,日收入达3000多元。

今年7月,为期三年的援藏任务结束,周小虎回到了原单位。但他与阿里的联系从未中断,电话里、微信上,他依然耐心为昔日同事和藏族朋友答疑解惑,远程指导养殖技术。

“汉中有机、品牌、设施、智慧和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能为阿里提供借鉴,阿里的藏香鸡、藏香猪、措勤紫绒山羊等特色畜禽品种也能丰富和提升汉中畜牧产业。”周小虎说,接下来,他将成为两地合作的“搭桥人”,让跨越山海的援藏情在共同发展中持续升温。

来源:汉中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