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完小红书,满屏“妈生脸”“幼态脸”把我看麻了。2024最后一天,艺星医美甩出“十大数字潮品”,号称从00后到60后都能一键变美。
刚刷完小红书,满屏“妈生脸”“幼态脸”把我看麻了。2024最后一天,艺星医美甩出“十大数字潮品”,号称从00后到60后都能一键变美。
我盯着那张“3D打印鼻基底”海报,脑子里只剩一个问号:这到底是技术升级,还是新一轮智商税?
先说我自己。
去年陪闺蜜去面诊,咨询师张嘴就是“你太阳穴凹陷显老十岁”,报价单上热玛吉+玻尿酸套餐直接六万八。
闺蜜当场刷卡,我偷偷查了医生执照,发现主刀人上个月还在另一家机构当“特聘专家”。
那一刻我懂了,所谓“数字潮品”,不过是把旧项目重新包装成新概念,好让你心甘情愿多掏30%的钱。
艺星这次玩的更绝。
他们把“AI皮肤检测”和“数字面诊”打包成套餐,检测报告出来,机器自动推荐“黄金微针+胶原蛋白”组合。
听起来很科学对吧?
但我在后台看到,系统默认勾选最贵的耗材,医生连参数都没调。
有个姑娘想做光子嫩肤,机器直接推了全模式,其实她皮肤薄得根本扛不住。
更魔幻的是“十大潮品”里的“再生材料”。
宣传说能刺激自身胶原生长,效果自然持久。
我蹲了三个做完的姐妹群,两个月过去,有人太阳穴鼓出硬块,有人笑起来脸僵得像蜡像。
问机构,回复永远是“个体差异,恢复期”。
可当初承诺的“零风险”去哪了?
美团北极星榜单倒是说了句人话:2024年用户差评里,60%投诉“货不对板”。
说白了就是咨询师吹得天花乱坠,实际打的药要么稀释要么偷换。
有个深圳妹子做“少女针”,结果注射的是过期的玻尿酸,下巴烂了三个月。
机构最后赔了三万块,但留下的疤痕得用一辈子遮瑕膏。
现在打开抖音,十个医美博主九个在推“数字定制”。
镜头前她们脸小得能戳破天,关掉滤镜坑坑洼洼。
有个博主直播时翻车,观众发现她苹果肌的玻尿酸移位了,像塞了两颗乒乓球。
她哭着说“再也不do脸”,转头又接了新的推广。
说到底,医美不是买口红,不满意还能退货。
那些“数字潮品”再花哨,也绕不开三个核心:医生手艺、药品真假、机构良心。
艺星们把手术室拍成太空舱,把咨询师包装成美学导师,却没人告诉你,给你打针的可能是上周才培训完的“速成医生”。
我最后悔的,是去年没拦住闺蜜。
她现在每天照镜子就哭,说笑起来像哭,哭起来像笑。
六万八买了个教训,但更多人还在前赴后继。
下次再看到“十大数字潮品”,记住一句话:所有不让你看医生执照的“黑科技”,本质上都是收智商税的镰刀。
来源:妙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