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抗日名将之子,用一生去回忆和触摸从未谋面的英雄父亲;他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己任,将深沉的思念化作笔尖的文字,以精神力量启迪后人砥砺强国之志;他躬身履职二十载,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坚持为民生福祉发声,为社会进步建言。他,是第二届上海民革榜样人物——谢继民。
他是抗日名将之子,用一生去回忆和触摸从未谋面的英雄父亲;他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己任,将深沉的思念化作笔尖的文字,以精神力量启迪后人砥砺强国之志;他躬身履职二十载,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坚持为民生福祉发声,为社会进步建言。他,是第二届上海民革榜样人物——谢继民。
前路漫漫亦灿灿,往事堪堪亦澜澜
1936年10月30日,一个婴孩在广东蕉岭呱呱坠地,此时他的父亲——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部中校参谋谢晋元,正在上海积极备战抗日。男孩的名字是父亲早就起好的:“谢继民”,希望他能继承先辈为国为民的优良品格。1941年的4月24日,谢晋元遇害牺牲。从此,“父亲”这个词对谢继民变得遥远而陌生。在谢继民家一直有一尊谢晋元将军的塑像,他说自己与父亲从未谋面:“我能感觉到他的高度,却触摸不到他的热度。”
战争的残酷,让谢继民早早感受到了人生坎坷与起起伏伏。母亲凌维诚以柔弱身躯扛起老小一家生活的举动,深深影响着谢继民,也将“坚毅不屈,实干为要”的品格刻入了他的生命里。
▲谢继民在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观众见面会上讲述四行仓库的故事
渊源颇深的谢继民加入民革的过程却有些曲折。谢继民和家人经历了一长段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谢继民的家境逐渐改善。“十六字”方针的正式确立,从上至下都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杨浦区政协、民革杨浦区委会的工作人员时常去谢继民所在单位,向他介绍民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关心了解他的工作思想情况,积极邀请他加入民革。1983年清明节后,谢晋元之墓修建竣工,“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永远怀念他”,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赵祖康的讲话,使谢继民深受感动。感怀父辈与民革的渊源之深,他觉得自己更应不负组织的重视、信任与厚爱。同年4月,谢继民正式成为上海民革的一员。
心系民生谋福祉,履职尽责二十载
从民革杨浦区委会委员到区委会主委,从民革上海市委常委到民革中央委员,从区政协副主席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市政协委员到市人大代表,在近20年的党派工作生涯中,谢继民用累累实绩无愧于抗战名将后裔之称。
在意气风发的年纪,谢继民担任了第六至第八届民革杨浦区委会主委,他实抓自身建设,以学习巩固思想基础;他听取民之所需,以建言助力社会发展;他发扬首创精神,全心全意打造社会服务工作品牌。经年实干,功不唐捐。在他任内,民革杨浦区委会被中共市委统战部评为先进组织,区委会城建支部被评选为全国先进支部,谢继民本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时任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到杨浦区委会调研,并给予高度肯定。
谢继民在区委会建立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并确立“三定”机制,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除落实区政协、中共区委统战部的学习要求,在担任民革中央委员后,他更加注重结合国家重要时政和民革自身工作,尽可能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使区委会能够与民革中央、市委会目标一致、精神贯通、同向而行。谢继民赴民革中央参会,分享杨浦区委会思想教育的做法,得到与会兄弟民革组织的广泛赞许,都认为这有助于民革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基层凝聚力的增强。
谢继民坚持为民发声,探索参政议政工作精益求精。他带领杨浦民革围绕民革市委会提出的“三个一”活动要求(即为参政议政提一条建议、为民革工作提一条意见、为社情民意提一条信息),配套制定系列制度。从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意见着手,收集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由支部整理汇总向区委会反映;由专职干部和各支部骨干组成的参政议政小组启动问题归类、调研加工流程;最后由区委会领导审定成稿。因为有了机制保障,每年在“两会”舞台,杨浦民革的组织和个人提案数量多且质量高。围绕五角场规划、依法治区、职工参股等重点工作和紧要议题,杨浦民革积极发声,得到了中共杨浦区委区政府的正面评价及采用。
▲谢继民在民革市委会第二十六季博爱阅读会上亲述历史
谢继民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铮铮建言显遒劲风骨。自担任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来,他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倾听和反映民意,认真履行参政职责,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做了大量有益工作。累计向全国、市人大提出议案、询问案、意见等125件,在1998年参与起草制定《监督法》,通过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法》”的议案。“我们不怕得罪谁,怕的是国家人民利益受损。”谢继民坚定地说道。
他开创品牌守护传统,让社会服务工作亮点频出。民革杨浦区委会与长白新村街道的共建联谊,绵延至今已二十七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棵充满爱的助学、帮困、敬老的参天大树,正是1997年谢继民亲手栽下的。“当时中央颁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规定,其中强调要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我们理应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此项当时在杨浦区各党派中的首创之举,在一次次活动交流中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意义愈加深远。此外,在区委会大力关心与支持下还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还有“大墙帮教”等。
殷殷之情系华夏,寸寸丹心为家国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民革参政履职的重点领域,加之谢晋元之子的特殊身份,谢继民在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交流交往方面始终孜孜以求、倾力而为。
他是抗战历史的讲述者。虽然从未见过父亲,但谢继民通过母亲偶尔的谈及、往来家中的孤军官兵口中点滴的描述,已经能够大概拼凑出“谢团长”的形象,仿佛触摸到那段在四行仓库与孤军营岁月的轮廓。2002年,谢继民将现有一手资料和大量参阅的相关资料集中整理,又花了8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记》第一版。第二版再版时,谢继民从《谢晋元日记钞》中摘选了4万余字,收入附录。“构建对父亲的记忆、传承爱国家风、还原真实历史”,这是谢继民花费心力著书的初衷。
▲谢继民出席电影《八佰》首映礼活动
他是爱国精神的传播者。弘扬国家民族大义不止于文字,谢继民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黄埔军校》等拍摄,数不清多少次走进校园、走进政府部门、走进企业,为师生、为民革党员、为市民作报告,讲述八佰壮士英勇抗日的事迹。在2011年,谢继民先后应邀赴香港、广东梅州,向援缅远征军后代等香港各界人士150人作报告,在900人规模的“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上发言,呼吁发扬“团结、爱国”,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共同努力奋斗。近几年来,在抗战纪念日前后,谢继民就格外忙碌,接受采访、录制节目、参加活动等;2020年电影《八佰》的热映,更是激发了缅怀抗日英雄的热潮。虽然忙得不可开交,当时84岁高龄的谢继民仍一脸欣慰。
他是两岸交流的推动者。因其身份渊源关系,谢继民倾力投入促统工作。他相信,“文化是两岸沟通的桥梁”。除了率团赴台,出席论坛,接待台湾地区各界人士达700余人外,谢继民作为筹委会主任委员,多次携手民革市委会、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四行仓库、晋元中学、区台办等单位联办纪念谢晋元将军的海峡两岸书画展。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是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暨谢晋元将军诞辰90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展”,有200多位海峡两岸书画家参加,台湾人士近百人,国台办予以了支持肯定,时任海峡会会长汪道涵为展览作序。之后谢继民又不遗余力地参与推动在黄兴绿地(现黄兴公园)为黄兴立像,在上海体育学院恢复重建孙中山铜像,“尊重历史、传承精神、激励后人”。怀着这份赤忱初心,谢继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山精神,企盼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9年7月11日,谢继民与童子军杨慧敏小儿子朱先生一起接受采访
英雄永不落幕。谢晋元将军是谢继民心中长明不灭的灯塔,谢继民也用一生的耕耘不辍与奋斗不息,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活成了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谢继民,谢晋元之子,曾任民革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会常委、杨浦区委会主委,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来源:红船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