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碰撞事故、车辆燃爆,导致车上3位年轻女生丧命。随着事件曝光,舆论发酵后,互联网的“流量红人”小米再次迎来巨大舆论风波。小米汽车发言人、小米汽车、小米CEO雷军先后发文回应,面对小米回应,已故驾驶人小罗父亲认为“避重就轻”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碰撞事故、车辆燃爆,导致车上3位年轻女生丧命。随着事件曝光,舆论发酵后,互联网的“流量红人”小米再次迎来巨大舆论风波。小米汽车发言人、小米汽车、小米CEO雷军先后发文回应,面对小米回应,已故驾驶人小罗父亲认为“避重就轻”,直言雷军回应第一反应是“虚伪”。
雷军回应,家属称“虚伪”
近日,3名女孩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有华瑞医院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赶到时,前排两人已经被“烧没了”。据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事发后涉事车辆燃起熊熊大火,涉事车辆被烧成了光架子,车头已经基本全毁。
4月1日晚22点19分,雷军发布微博回应,表示“29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称由于事故还在调查,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同时雷军表示,不应该再等了,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而对于雷军的最新回应,此次小米SU7碰撞爆燃事件中的驾驶者小罗的父亲罗先生直言:第一反应是“虚伪”。据极速财讯报道,罗先生表示:“到昨天(3月31日)下午,我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我不知道他们是和谁沟通的,如果说专项小组跟警方联系了,而不跟家属联系,不是更冷血吗?公司出了事,慰问一下三位家属,不是应该的吗?”
这件事受关注后,罗先生一直在发声,表示“我就是想为我女儿讨个公道,也给车企一个警示,不要把定时炸弹放在路上跑,不是把高科技堆在车上,车就安全了”。
而对此前,小米公司发言人针对事故发出的情况说明及回应,罗先生表示是“避重就轻”,“没说到重点,都是推卸责任”。罗先生表示,直到现在(4月1日),作为遇难者家属与小米的联系,还是在事故发生后自己的女婿(指女儿的男朋友)主动给小米客服打的电话。
“小米没跟我们对接,(是)我们不断地跟小米公司联系、客服联系,(而且)我们只有通过客服渠道联系,客服很官方地说,这个事我们上报了,请等通知、等回复,(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复。”罗先生表示。
为什么不联系家属?车门打不开?
小米汽车发文回应事故六大疑问
4月1日晚,@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对当前舆论疑问做出了回应。
全文如下:
01
网上传闻,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至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我们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02
网上有说法称,事故车辆已经被拉回北京?
这一说法失实。事故发生后,警方随即介入调查。截至目前,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
03
事故发生时,路况和车速情况是什么样?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04
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目前仍在调查中。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目前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05
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06
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智能驾驶出事故如何认定?
智驾还能信任吗?
该起悲痛事件,小米陷入信任危机,同时,新能源汽车与智驾也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
自推出自动驾驶功能以来,国内外已发生多起事故案例。2016年,美国特斯拉首例自动驾驶致死用户Joshua Brown,也是品牌“铁粉”,他曾拍视频“秀”AutoPilot躲避事故,结果在一次智驾状态下遇到了“障碍物”——一辆横穿马路的白色大货车。Tesla Model S把白色大货车车体和强阳光下的天空“混为一谈”,最终让其以近似于本次小米SU7碰撞的速度(117公里每小时),撞穿了货车“肚子”。
此外,在此类事故责任认定中也具有高度复杂性。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首先,交通事故本身具有普遍性(燃油车也会发生),但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车辆控制系统已非完全人工操控:传统车辆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刹车,而智能汽车的操作往往需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的计算后执行指令。第二,技术不成熟性:软件系统复杂度极高,存在潜在风险,且数据来源于车企自身提供,但又是作为事故调查的主要依据。
小米SU7此次事件,结果如何还需以警方最终调查结果为准,但这也应时刻提醒用户,不能过度信任智驾系统,科技的发展不能让我们忽视人类的脆弱。同时,这也对各大车企发出了警示,任何科技在推向大众前,都需要经过严格检测,无论此次事件是个例或是存在潜在系统性危险,其中无法打开车门、一秒钟从智能驾驶交接到人工驾驶等细节,都暴露出安全测试依旧不够全面规范。
据消费保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投诉越来越高,截止2025年4月,相关投诉已达到7,158件,在涉诉问题中,服务态度差、质量问题,订金纠纷排名前三。质量问题占比15.04%,主要包括车机系统问题、电池充电故障、发动机故障、制动系统故障等。
数据来源:消费保数据研究院
据统计,在汽车品牌投诉榜单中,比亚迪的投诉量高达1,172件,排名第一;极氪、小鹏紧随其后。此外,近两年火热的小米汽车也在投诉之列,从2024年至2025年4月期间,投诉量为103件。
2024年1月-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投诉情况
数据来源:消费保数据研究院
小米SU7的悲剧,以最惨痛的方式揭示了智能电动车行业的深层矛盾:在资本追捧与市场狂热的裹挟下,安全与责任是否沦为次要?技术发展固然令人振奋,但若失去对生命的敬畏,所有创新都将失去意义。
正如网友所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车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这场事故,或许正是行业回归理性、重塑价值的转折点。
编辑 | 周五
部分信息来源 | 财讯报道、澎湃新闻
数据支持 | 胡怡
来源:消费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