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吃土豆,有人血糖飙升,有人却没事?为什么饮食和健康没有统一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6:06 1

摘要:这些差异,单靠感觉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戴上连续血糖监测仪(CGM) 才能看清楚。研究人员根据这些数据,把人分成不同的 “血糖型谱”:

*本文内容节选自 Snyder 教授在播客访谈中关于“血糖与个体差异”的部分整理与解读

01 为什么同样的食物,有人血糖飙升,有人却没事?

你可能觉得大家吃同样的食物,身体反应应该差不多,其实不然。

斯坦福基因学的Snyder 教授团队做过一个实验:

有人吃土豆后,血糖像火箭一样飙升,被称为“土豆 spiker”;

有人吃葡萄才会飙高,被叫做“葡萄 spiker”;

还有人吃两样都很平稳,好像完全不受影响。

这些差异,单靠感觉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戴上连续血糖监测仪(CGM) 才能看清楚。研究人员根据这些数据,把人分成不同的 “血糖型谱”:

有的人血糖始终平稳;有的人偶尔坐“小过山车”;还有的人几乎天天在坐“大过山车”。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关键问题:血糖反应,到底应该是“快上快下”,还是“拖泥带水”?

02 血糖反应:是快上快下还是拖泥带水

吃东西后血糖上升,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问题在于:升多少?多久才能下来?

健康波动:比如吃葡萄,血糖会上升,但很快回落(30–60 分钟)。运动时也会有短暂升高,这是身体在分解糖原供能,属于健康现象。

危险波动:血糖冲得很高,而且降得很慢。长期这样,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炎症等风险。

医生和研究人员常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 TIR)。指的是:在一天 24 小时里,血糖保持在目标区间的时间比例。

假设医生给你的目标是 70–140 mg/dL(健康人),如果你一天 24 小时里有 20 小时血糖都在这个范围内,那么你的 TIR 就是 20 ÷ 24 = 83%。

健康人群:血糖应维持在 70–140 mg/dL 之间。

糖尿病患者:标准稍宽,目标是 70–180 mg/dL。

TIR 就像你身体的“血糖体检单”。

数值越高,说明你的血糖越稳,血管和器官受到的“折腾”越少;数值越低,说明你经常在坐“血糖过山车”,未来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大。

大量研究发现:TIR 每下降 10%,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损伤)的风险显著上升。高 TIR(>70%),说明血糖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全区,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长期保护作用明显。

03 为什么血糖“过山车”危险?

高点太高:血糖冲得太猛,血管壁会被反复冲刷,就像水管压力过大,容易损坏。

这里需要补充解释下,血管被“冲刷”不是像水流冲石头那样,而是: 化学层面:高血糖时,葡萄糖分子更容易附着在血管壁蛋白质上,形成所谓的 AGEs(晚期糖化终产物)。这些物质会让血管壁变硬、失去弹性,就像铁管内壁生锈。 物理层面:血糖高时,血液的渗透压上升,血液更“粘稠”,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管壁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摩擦,长期反复就容易受损。

低点太低:血糖掉得太快,会让人疲劳、犯困、心慌,严重时甚至低血糖休克。

反复波动:比“稳定偏高”更危险。就像拉橡皮筋,偶尔拉紧没事,但一天拉几十次,很快就断。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吃一块水果(比如苹果):血糖可能从 90 升到 120,很快回落,这属于正常“轻坡”。

吃一碗白米饭 + 可乐:血糖可能从 90 冲到 180,甚至更高,而且两小时都下不来,这就是“过山车”。

血糖不是不能升高,而是不能升太高、也不能拖太久。

04 什么时候吃饭,决定你第二天的血糖

Snyder 团队给志愿者戴上监测设备,发现一个重要规律:

早上吃得多、晚上吃得少 → 血糖更平稳。

晚上大吃一顿 → 血糖容易飙高,还会带着高血糖入睡,导致第二天状态差。

除了饮食时间,睡眠也关键:睡得久、作息规律的人,血糖更稳定;晚上吃夜宵、睡眠不足的人,第二天血糖更糟。

饭后习惯也有影响:晚餐后去散步 20 分钟让第二天血糖更稳;吃完久坐会导致第二天血糖更差。

简单总结:早吃、早睡、晚餐后动一动,对血糖控制帮助巨大。

05 糖尿病不止一种:找到你的“类型”才是关键

大多数人以为糖尿病就两种:一型、二型。其实二型里还能细分很多亚型:

肌肉型胰岛素抵抗(肌肉对胰岛素不敏感,糖进不去)、β 细胞分泌不足(胰腺能制造胰岛素,但分泌得太少)、肝脏型、脂肪型胰岛素抵抗(不同组织“罢工”)、肠促胰素缺陷(影响“吃饭后触发胰岛素分泌”的信号)。

为什么这很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人,最有效的方案完全不同:

如果你是肌肉型胰阻,那就要多做运动,尤其早晨运动效果更好。如果你是β 细胞分泌不足,单靠运动不够,还得配合药物来帮胰腺“催一催”。

06 内脏脂肪才是“隐形杀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不胖,却得糖尿病?因为脂肪分布很关键。

皮下脂肪(长在肚皮下)相对没那么危险;

内脏脂肪却像一层油腻的包裹,把肝脏、胰腺、心脏紧紧裹住,让这些重要器官长期处于炎症和高压状态,最终导致脂肪肝、胰岛素分泌衰竭、心血管疾病等严重问题。

很多“看起来很瘦”的人,实际上肚子里全是脂肪,这就是所谓的“瘦胖子”,风险丝毫不比肥胖人群低。

更糟糕的是,内脏脂肪和炎症会形成恶性循环:脂肪越多,炎症越高,胰腺功能越差,血糖就越控制不住。

但是内脏脂肪并非不可逆,科学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再加上必要时的药物(如 GLP-1 类),都能有效清除它。Snyder 教授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用药后原本的脂肪肝完全消失。

相比天天盯着体重秤,腰围和腰高比才是更实用的健康指标。体重不是重点,减掉肚子里的脂肪才是关键。

来源:九洲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