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到一条视频,评论区吵翻天:一个高考状元在采访里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最大的底气是“家里没人吵架”。
昨天刷到一条视频,评论区吵翻天:一个高考状元在采访里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最大的底气是“家里没人吵架”。
底下有人酸“装”,有人哭“羡慕”。
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突然明白,原来大家争的根本不是分数,而是那个吵不起来、脏不起来的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谁都背过,可真正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是细节:第一次搬家,小孟子学人家哭丧,孟母没骂孩子,直接卷起铺盖;第二次搬到集市旁,小孟子学商贩吆喝,孟母还是没一句废话,继续搬。
直到第三次靠近学宫,孩子开始学读书作揖,她才放下心。
她不是嫌邻居吵,她是嫌那股“气”脏——吵丧的戾气、讨价还价的算计,会渗进孩子的骨头缝。
放在今天,就是家长群里天天抱怨“孩子学脏话”,自己却天天在家摔碗砸锅。
三观不正的家,最吓人的不是穷,是那股理直气壮的歪劲。
我表舅家早年开厂,钱不算少,可饭桌上永远教孩子“不骗就挣不到钱”。
后来厂子倒了,欠一屁股债,三个儿子互相甩锅,大年三十打成一团。
最惨的是最小的表弟,原本成绩挺好,现在逢人就说“读书没用,我爸就是读书少才发财”。
一句话,把孟母“断织”的警世通言活成了现世报。
人心散了的家,连遗产都是毒药。
前阵子隔壁小区一个老爷子走了,留下两套学区房。
三个女儿为了多拿十平米,把老爷子生前偷偷录的遗嘱剪成三份,法庭上各自播放对自己有利的那几秒。
官司打完,姐妹仨微信拉黑,老爷子遗像还在客厅挂着,照片里笑得像哭。
钱分完了,家也拆完了,所谓“余庆”成了笑话。
我观察过身边过得顺的朋友,发现他们家里都有个共同点:进门先闻不到火药味。
爸妈说话慢半拍,再大的事先倒杯热水。
这种家的磁场,连猫都懒洋洋。
相反,那些三天两头报警、夫妻半夜对骂的屋子,连外卖小哥都站在门口不想多待一秒。
磁场这玩意儿看不见,可它决定你是吸贵人还是招烂事。
说到底,干净的家不是一尘不染的地板,而是吵完架有人先低头,是饭桌上没人说“别人家多有钱”,是老人不端着、小孩不怕说话。
这样的家,不用拜佛也自带佛光,倒霉事一靠近就弹开。
别等孩子长大才后悔,今天晚饭桌上先试试:把那句“你怎么又考这点分”咽回去,换成“饿了吧,先吃块肉”。
就这一句,可能就改命。
来源:艺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