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依非韦伦(EFV)因存在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有自杀倾向报告、停药率高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繁杂等问题,已被排除在初始治疗方案推荐之外,这一变动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瞩目。
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美国艾滋病指南的更新向来对全球防治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近期,据 POZ 报道,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对《成人与青少年 HIV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指南》予以更新。
新版指南于 HIV 治疗、合并症管理以及特定人群治疗等多方面均作出诸多修订与新增内容。
其中,依非韦伦(EFV)因存在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有自杀倾向报告、停药率高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繁杂等问题,已被排除在初始治疗方案推荐之外,这一变动引发了各界的广泛瞩目。
依非韦伦曾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历程中的关键药物之一,在过往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它在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方面确有成效,助力众多患者稳定病情。然而,伴随医学探索的深入与临床经验的持续累积,其缺陷渐趋明朗。
最新研究揭示,EFV 能够诱导脑部多个关键区域的脂质分子发生改变,这或许是 HIV 患者出现痴呆的潜在机制。
一项动物实验借助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对依非韦伦治疗后的小鼠大脑区域特异性脂质改变展开考察,以探寻其诱导患者脑部神经损伤的分子奥秘。
研究发现,EFV 治疗可致使小鼠大脑内的 PCs、SMs、PICers 和 HexCers 等多种脂质分子产生区域特异性变化,同时脂质代谢酶水平亦有所变动,这些均可能是 EFV 引发负面神经精神影响的根源。[1]
再者,依非韦伦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表现显著。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 版)》明确指出,EFV 的副作用涵盖头晕、头痛、失眠、抑郁、非正常思维等,且具有长期神经精神作用,甚至与自杀意向存在关联。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 2017 年 3 月至 2017 年 10 月期间的 474 例接受 TDF + 3TC + EFV 治疗的患者,其中 472 例(99.6%)报告至少出现一项不良反应事件,最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神经系统问题(95.6%),较基线增加 20%以上。[2][3]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品质,致使部分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对治疗成效与病毒抑制的持续性构成不利影响。
此外,依非韦伦的药物相互作用极为复杂。EFV 作为细胞色素 P450 酶的强诱导剂,可与众多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与疗效。如此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无疑加大了治疗管理的难度,要求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并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EFV 在特定情形下易诱发 HIV 耐药突变,降低了通过该药物实现长期有效治疗的概率。
当下,新型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层出不穷,这些新药在疗效、安全性与耐受性方面彰显出更为卓越的特性。
综上所述,美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2024 版不再推荐 EFV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转而倾向于那些疗效更优、副作用更小、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更低的新型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这一决策的转变,无疑是艾滋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跨越,对临床实践影响深远。临床医生在为 HIV 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需更为严谨地考量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先选用最新推荐的药物组合。
从长远视角出发,这将推动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策略的广泛应用,助力患者提升生活质量,迈向更好的健康未来。
[1]Phulara NR, et al. ACS Pharmacol Transl Sci. 2024 Jul 9;7(8):2379-2390.
[2]Dai L,et al. BMC Infect Dis.2020 Feb 19:20(1):158.
[3]Muche EA,et al. HIV AIDS (Auckl).2020 0ct 20:12:601-609.
来源:健康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