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这一辈子,总要在某一刻,突然被命运拽着耳朵拎出去绕一圈。17岁,正是豆蔻年华,按理说该是满脸胶原蛋白、心中小鹿乱撞、偶尔在意下巴上的一颗痘的年纪。但偏偏有个少女,等啊等,姨妈就是不肯来串门。妈妈一开始还以为孩子“发育晚”,直到医院一查,医生沉默三秒,说出让人
参考文章: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杂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病例资料、世界卫生组织性别发育异常指南
人这一辈子,总要在某一刻,突然被命运拽着耳朵拎出去绕一圈。17岁,正是豆蔻年华,按理说该是满脸胶原蛋白、心中小鹿乱撞、偶尔在意下巴上的一颗痘的年纪。但偏偏有个少女,等啊等,姨妈就是不肯来串门。妈妈一开始还以为孩子“发育晚”,直到医院一查,医生沉默三秒,说出让人头皮发麻的诊断:孩子的染色体是46,XY——也就是,男性。
这不是科幻小说情节,这是医学上板上钉钉的存在:性别发育异常,专业术语叫**“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它不是“变性人”那种人造转换,而是从娘胎里就被编了“错版程序”。
说得直白点,这个病人外表看着就是个标准少女,皮肤白,胸部发育,声音柔,连丝毫男子气概都没有,偏偏体内没子宫,没卵巢,卵子没得排,月经自然也没得来。关键是,还藏着一对“睾丸”,通常就悄悄地躺在腹腔深处,像是误闯了剧组的替身演员。
这就像你买了一只猫,外形、叫声、行为都很猫,谁知道基因检测后告诉你:不好意思,它其实是只狗,只不过长得像猫。这种基因调皮的状况,医学上就叫性别发育异常(DSD),其中一种就是今天的主角: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一位17岁的女孩因迟迟未见月经而来院就诊,身材匀称、肤色白皙、乳房发育良好,无多毛和男性特征,却始终无月经。B超显示无子宫,染色体检查为46,XY。腹腔镜检查发现腹内双侧睾丸,确诊为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性别,并不是只靠你穿裙子还是剪短发来定义。医学上,性别有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表型性别和心理性别四大维度。
染色体性别:XX为女性,XY为男性,这是最“根”的部分性腺性别:卵巢还是睾丸,决定你能不能排卵或产生精子表型性别:你看上去像男还是像女心理性别:你自己觉得你是男是女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就是这四种性别严重“不同调”:
染色体XY:男性性腺是睾丸:男性外形是女孩:女性心理是女孩:女性简直就是人体版的“南辕北辙”,但偏偏它不是人为造成,而是因为一种基因变异:雄激素受体失效。
我们身体的每个系统都像是一个部门,激素是发出的命令,但如果“收件人”——也就是受体,出了问题,那命令就白发了。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的核心问题就是:身体根本听不懂“雄激素”的语言,所以即使体内有雄激素,也没法让身体走向“男性化”。
不是!请把“变性”这个词收起来,它是后天选择,而这个病是天生设定。人家从出生开始就被当作女孩养大,只是后来才发现“隐藏身份”。
**不会。**只要及时处理体内睾丸,避免恶变,寿命跟普通人没差。关键是要做好心理支持和内分泌管理。
恋爱当然可以,结婚法律也不拦着,但怀孕就真不太可能了。没有子宫和卵巢,等于没有“孕育的土壤”和“播种的种子”,科技再发达也没法创造出不存在的器官。
历史上,西班牙名媛玛利亚·何塞就因为这病,成年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体秘密,震惊一时;还有奥运会上一位田径女选手因“性别争议”被要求做性别检测,结果也发现是类似疾病。这些人都不是“异类”,只是基因开的一个玩笑。
古人其实早就意识到“性别”不是一刀切。《黄帝内经》里有记载:“女子藏精,男子泄精,皆以精气为本。”如果精气的运行出了问题,就可能“雌雄未判”,甚至会出现“阴阳不调”的状况。而《难经》第十七难中也提到“男子有妇人状,妇人有男子状”,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古人对性别发育异常的朦胧认知。
这种病无法“预防”,但早发现、早干预能减少很多心理创伤。**青春期还没来月经的女孩,别光等着“水到渠成”,该查就查。**尤其是家长,别拿“发育晚”来搪塞,拖着不看反而耽误事。
青春期女孩超16岁还没月经,别犹豫,去医院。
就像植物的智能灌溉系统不是等它枯了才浇水,而是定时检测、及时补水。身体也是,别等问题“长根发芽”了才拔草。月经不是“痛苦的代名词”,而是身体给你递的一张健康考勤表,别一把撕了不看。
我们这一生,总会遇到几个“看起来不一样”的人,他们的不同不是错误,而是另一种存在方式。医学给了他们“名词”,社会要给他们“尊重”。
《神农本草经》里说:“人参者,补五脏、安精神。”其实,最该补的,不是五脏,是人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潇潇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