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党旗红丨土地流转有良方 特色种植结“富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4:03 1

摘要:“这是中药材蛇床子,也叫‘野胡萝卜’,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的功效。这种中药材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好了,一亩地能卖3000多块钱呢。”宗海通笑着说。

近日,盐山县庆云镇王母庙村党支部书记宗海通经常到村边的地里转悠。大田里,一棵棵嫩绿的中药材小苗已钻出了头,宗海通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心情别提多舒畅了。

“这是中药材蛇床子,也叫‘野胡萝卜’,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的功效。这种中药材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好了,一亩地能卖3000多块钱呢。”宗海通笑着说。

原来,这片土地是王母庙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流转的。去年,合作社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在特色种植上做增收文章,于是在玉米地里播种了60余亩蛇床子,探索“蛇床子+玉米”的间作模式。

“蛇床子不挑地、适应性强、管理简便。如果这一茬种植成功,今年计划再种二三百亩,到时候村集体的收入将大大增加。”言语间,宗海通满是期待。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王母庙村“两委”班子不懈探索的方向。2023年,村“两委”班子填垫洼地、平整草地,利用这些闲置地,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在本村新建了5个银耳种植车间。目前,这些车间已被租赁给相关公司种植银耳,村集体每年可收入几万元租金。他们还盘活村集体坑塘等资源,发展水中养鱼、水上养鹅的立体循环养殖模式。

展开剩余61%

“这些年,得益于上级支持,我们村变化不小。但是,靠‘上级输血’不是长久之计,重要的还是能‘自己造血’,找到持久发展的动力。”宗海通感慨道。

为寻求更广阔的增收空间,近两年,王母庙村“两委”班子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碎片地变为一块田”的模式,让村集体和村民“组团”增收。

为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他们创新出“阶梯地价”,即流转亩数在1亩以下的地块每亩为300元;1亩至2亩之间的地块每亩500元;2亩以上地块每亩600元;10亩以上地块每亩700元;50亩以上地块每亩800元。

听说党支部要带着大家一起干,不少村民热情高涨。有的村民联合左右“地邻”进行报名;有的村民互相协调,主动将分散的、小的地块合成相对集中的大块土地……短短3天,流转的土地便达到了260多亩,村干部未上门动员就完成了前期土地储备工作。此外,王母庙村“两委”班子还积极引导村民以资金入股,吸引更多村民当股东,共享增收成果。

“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560亩,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玉米、小麦,在降本的同时,实现了增效。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每亩地可获得300元至600元的流转金。种植收益结算后,股东能获得总利润的70%,村集体获得20%,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获得10%。”宗海通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还成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村集体收入除了留作发展基金外,有一部分用于加强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部分用于建设孝老食堂、开展拥军助困活动等。

王母庙村自2023年推行积分制引导村民们简办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来获取积分。村党支部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近万元购买生活用品,按照1积分等于1元钱的标准,为村民们兑换积分,让村庄汇聚起了文明新风。

“去年,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坑塘整治新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塘一策’大力发展坑塘经济,推动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三方共赢。接下来,我们村将继续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在充分利用现有坑塘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种植项目,让村集体的腰包更鼓、村民的收入更高。”宗海通说。

记者:张梦鹤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