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6日-27日,我们携手"筑梦孩子的清洁包"项目捐赠人代表,共同踏上四川峨边公益探访之旅。这场为期两天的实地走访,不仅让我们见证了公益行动的温度与力量,更在青山叠翠的彝乡深处,收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笑脸与最温暖的感动。
2025年3月26日-27日,我们携手"筑梦孩子的清洁包"项目捐赠人代表,共同踏上四川峨边公益探访之旅。这场为期两天的实地走访,不仅让我们见证了公益行动的温度与力量,更在青山叠翠的彝乡深处,收获了孩子们最纯真的笑脸与最温暖的感动。
活动结束后,捐赠人提笔写下真挚感悟,字里行间流淌着公益路上的思考与感动,现将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与您共勉。愿我们共同铭记这份初心,让爱的星火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2025年2月,我在支付宝公益生活号上了解到3月26号到27号,四川省科技公益发展基金会“筑梦孩子的清洁包”公益项目有一个捐赠人线下探访活动,一直以来都想体验做公益的我便报了名。恰好本次探访落地的地点是在我的家乡乐山,项目组经过各方面的筛选,电话告知我通过了本次招募考核,于是,我便踏上了这条“特殊”的旅程。
3月26号,我们一行人在成都南站集合,踏上了去往峨边的火车。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乐山人,对峨边的认识却仅停留在“是一个山里的彝族自治县”这一单薄的印象上,而对于具体情况的未知,让我即好奇又忐忑。
可能是考虑到穿山过洞的原因,成都到峨边的高铁车速并不快,窗外的风景也由成都眉山那黑紫色的大平原,在经峨眉山市地界后被拔地而起的大山所替代。我常年生活在平原和川南浅丘地区,旅行时虽也见过不少名山大川,但峨边的大山带来的那种磅礴感依旧能给我带来震撼。同时我也注意到,峨边,以及再往山里走的凉山地区的山,除了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险,很多地方可以说是高不可攀,而锐利的山峰山脊很难存住泥土,整个山峰露出大片大片的花岗岩和玄武岩,导致入山道路常伴有落石风险。
当列车广播播报"峨边南站"时,我不由地屏息——站台悬于半山腰,俯瞰深谷中蜿蜒的官料河,对岸雪色山巅与星罗棋布的彝家新居构成一幅恍若《千里江山图》的立体图景。进入峨边县城,在中午一起用简餐时,当地的工作人员迫不及待地跟我们讲起了当地的诸多习俗与特色,我印象中色彩单薄的峨边县,逐渐变得丰富立体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坐车前往当地的毛坪镇中心小学。小学如其名,坐落在山腰上的一个山坪上,前后有坡,周围分布着零零散散的一些民居。学校整体不大,师生共计400余名,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操场如阶梯状上下分布,操场旁有一栋住宿楼和三栋教学楼,教学楼墙上镌刻着捐助修建此楼的一排排组织名。
到校时,校长在校门口接待了我们,由于之前项目组老师他们已做过相关对接,所以下车简单寒暄后便随即开展工作。校长和县里领导们利用上午课间操的时间,主持了一个清洁包发放仪式,考虑到当天天气太晒,为了孩子们着想,仪式过程简洁,但也不失郑重。仪式结束后,便是给回教室的同学们上一个简单的清洁健康卫生课(由于人手不足,大部分班级由该班老师负责讲解)。我负责上课的是五年级三班。
当孩子们收到崭新的清洁包时,立刻像拆开礼盒般雀跃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查看包里的物品,摆弄着梳子、牙膏、牙刷等。教室窗外是峨边巍峨的高山,教室里却充盈着淡淡的皂香——每个孩子的课桌上都摆着崭新的清洁包,汇成一片蓝色的海洋。
我轻声提醒道,“孩子们上课啦!”,就这样,清洁健康课程正式开始。站在讲台上,五十多双清亮的眼睛齐刷刷望着我。由于之前从未给小学的孩子们上过课,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但实际站上讲台给孩子们讲解卫生知识时,发现孩子们真的很乖,他们一个个纯真而热切的眼神,我想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有的,让我有一种极大的价值获得感。
活动结束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拍了纪念照片,同时还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交流了学习及生活情况。在闲聊过程中我发现,彝族孩子们的名字都非常好听,阿心、阿妹、阿依,名字美得如夏风吹动风铃。
另外他们还告诉我,现在的小学都已经一周五节体育课了,每天一节。不得不说现在课改确实被贯彻得很好,乡村小学都已经惠及到了。后来又从校长口中得知,因为现在体育课增加,课外活动的场地反而不够了,为此还正在发愁。送我们回程时,校长还在反复表达着感谢,说正是有了社会各界的捐赠和各个爱心组织的帮助,学校现在的设备设施也越来越多。本次清洁包的发放及卫生小课堂的开展,也从另一个维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课程。
作为捐赠人,能亲身踏上那片项目落地的土地,亲耳听见学校老师与孩子们的反馈,亲眼见证善意的种子在孩子们的笑靥中生根发芽,这便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遇。当耳畔回响着乡村少年用英语诵读的童声,当目光与留守儿童眼中闪烁的星光相遇,我懂得了「教育是生命的彼此照亮」的意义。
想起临走时,回头一眼看向楼梯间嘻嘻哈哈的孩子们,十年、二十年后,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会成为公司白领?餐厅厨师?老师医生?商铺老板?我不知道。总之应该会如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吧,走上每一个普通平凡的岗位。每一个“我”都默默无闻,但千千万万个“我”汇聚成了这个时代的洪流。
杨舟
2025年3月29日于龙泉
━ ━ ━ ━ ━
这样的探访之旅,既是公益初心的生动注脚,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溯源——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善款的温度,更在城乡交融的课堂互动中,在亲手为孩子们分发清洁包的温暖时刻,读懂了一串串捐赠数字背后鲜活的人生故事。
让我们珍藏这份双向治愈的力量,待四月山花烂漫时,在下一程探访,共同期待美好发生。
来源:科技公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