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相信,小米车祸事件引发的“质疑智驾”风暴,对汽车行业许多人而言,既是预料之中,又是始料未及的。类似事故其实已经有不少,小红书、抖音上关于电动车事故的反映,不只是智驾,还有高速失速、爆燃等等,多如牛毛。
作者相信,小米车祸事件引发的“质疑智驾”风暴,对汽车行业许多人而言,既是预料之中,又是始料未及的。类似事故其实已经有不少,小红书、抖音上关于电动车事故的反映,不只是智驾,还有高速失速、爆燃等等,多如牛毛。
为什么是预料之中呢?因为越是技术工作者,越清楚地了解今天电动车的许多痛点其实还没有得到解决。很简单的道理,同价位的汽车,电动车要比燃油车保费高不少。保险公司才是最清醒的,对吧。车企吹嘘再多安全性,你有本事让保险公司把保费降到同价位燃油车水平,才能够证明你讲的是真的。
为什么又是始料未及呢?因为在“产业发展”这个口号的保护之下,尽管出了不少问题,但许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仍未订立,责任划分的立法仍未明确,监管的大刀更是没有落下。接受新技术需要一些试错空间,但不代表可以无限度地试错,更不可能容忍不断让生命去试错。
过去几年,为了产业发展,部分车企高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驾驶直播行为、车企无限夸大辅助驾驶功能的行为、车企无视高速失速的行为,都被舆论甚至监管容忍。换来的,不是车企在安全性这个汽车产业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用力,而是一出了问题,就让公关部和法务部出去应对,就打起“产业报国”的大旗。
平心而论,过去十几年,中国大陆的汽车产业在技术上大幅进步,甚至开始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无论是锂电池还是辅助驾驶技术,技术的演进和量产化都是肉眼可见的。汽车产业的这些进步被认可、被赞扬,但汽车行业整体存在的一些低劣价值观,却让这些进步的意义被逐渐消耗掉。技术人员的辛劳与努力,都被宣传和销售话术抹杀了。
消费者真是因为能够“自动驾驶”才买你的车吗?消费者真是不知道锂电池的风险才买你的车吗?难道不是因为消费者已经接受了新技术存在风险的可能性,愿意陪车企一起成长吗?翻脸不认人的又是谁呢?
怪谁呢?显然不是汽车行业技术人员的问题,也不是要完成KPI的基层的问题。既然是价值观的问题,当然只能是车企管理层的问题。
就在昨天,一些车企大厂负责公关的高管还在网上蹭热点,讲自己的品牌“安全才是豪华”。要脸吗?自家多少高速失速的问题还在小红书和抖音上挂着,从来不看是吗?还是删不干净呢?
还有一些业内读者来留言蹭热点,贬低“平价智驾”,继续吹自家的“高阶智驾”。要脸吗?你家就没卖过“平价智驾”是吗?你家的“高阶智驾”事故还摆在小红书和抖音上,微信群里更是一大把,也删不干净是吗?
有做辅助驾驶技术的读者感到委屈和不满,认为作者在昨天文章中过度批评“自动驾驶”,现在这些事故不能让“自动驾驶”买单。然而,这些业内技术专家是否想过,如果你从事的行业不能叫“自动驾驶”而只能叫“辅助驾驶”,你是否就要辞职不干呢?所以你是为一个行业名称在打工吗?你从事的行业,其本质难道不是为了消费者的安全和便利而存在吗?
“自动驾驶”说到底是一个行业需要的“愿景性词汇”,这种词汇的诞生,并非出于技术自身的需求,而是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包括出于融资的需要。这种词汇可能是技术人员生造出来的,但它的广为人知,一定不是因为技术人员的信仰,而是因为产业和金融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总是被产业和金融概念牵引,“心甘情愿”沦陷其中,这就是为什么每过十年左右,“伟大的企业”就会因为产业变革而被迫轮换。
上一轮,还是互联网平台企业。
作者写《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的时候,BAT还如日中天,高管都是座上宾,公关费用比现在车企不知道多了多少。又能怎样呢?作者曾经讲过,当时那篇文章差不多就是互联网平台企业自省的最后时点。如果当时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高管能够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监管,而是来自民意对P2P(阿里收购趣店)、互联网虚假广告(魏则西事件)、滴滴殒命、美团外卖员困在系统中的普遍不满,能在行业自省中妥善处置,能够深刻理解本土的权力-商业-民意互动模式,那后续面临的问题就要小得多。
制造业不容易,卷成这样的制造业尤其不容易。但为什么卷成这样还能爆发这样的舆论风暴?为什么明明是小米的车出事,几乎所有媒体和民意却要针对全行业呢?
技术诚可贵,但价值观坏了,技术再好,也没用。
上面的评价看起来过于道德化,那换一种说法:技术诚可贵,但如果不能理解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那在竞争中落败,就是早晚的事。
来源:科技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