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备耕,全靠人力,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这些‘新农具’,省时又省力!”刘金宝一边调试着新购置的无人机,一边笑着说,“这台无人机不仅可以精准喷洒农药,还能将育好的秧苗空运至田间,彻底‘解放双手’。”
春风拂面,沃野待耕,又是一年备耕时。
勤劳的吉林人民,不负好春光,春耕备耕忙,努力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描绘现代化大农业的新图景。
老农人的“新农具”
清晨,阳光洒在广袤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花家村的村民们早已忙碌起来。
“今年春耕,我有‘秘密武器’!”
刘金宝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他口中的“秘密武器”含金量十足。
“以前备耕,全靠人力,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了这些‘新农具’,省时又省力!”刘金宝一边调试着新购置的无人机,一边笑着说,“这台无人机不仅可以精准喷洒农药,还能将育好的秧苗空运至田间,彻底‘解放双手’。”
今年,他的“新农具”成了备春耕的主角。
在他的农具房里,翻地机、育苗播种机、插秧机等整齐地排列着。“从翻地到插秧,现在啥环节都能依靠智能机械!这个自动化育苗设备播撒出的种子深浅一致,行距也统一,出苗更加整齐,苗的质量也好!”
说起“高科技”机械,刘金宝滔滔不绝,“有了这些家伙什儿,现在不仅漏播重播率低,还不伤苗,一天大约能完成7000个秧盘,育6公顷地的苗,效率比人工高多了。”
“现在种地也得靠科技,咱不能掉队!”
说这话的,是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韩凤香。
“为了升级换代,今年合作社新购进了1台旋耕机和2台收割机,这款新型旋耕设备整地十分轻便,而且还特别省油,能够大大提高作业效率。”韩凤香说起到货不久的新农机设备,语气里难掩自豪。
据她介绍,今年合作社共集约经营土地1000公顷,全部实施梨树模式保护性技术耕作,目前拥有播种机、收割机、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等大型农机具76台套,80名农机手全部接受了操作技术和安全培训,基本上掌握了新型农机驾驶技术和维修、保养等多种技能。
在延吉市朝阳川镇,农机检修小分队正逐户走访,发现问题立即调试。像这样的流动服务队在延边州有40多支,“蛰伏”了一冬的农机纷纷“出库”,在保养、检修、加油、升级的忙碌节奏中焕发新生。
连日来,梅河口市杏岭镇里的农机维修站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技术人员穿梭在各类农机之间,为前来求助的农户答疑解惑、维修故障。
维修站孙向阳师傅一边忙着更换一台播种机的齿轮,一边介绍道:“现在农机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智能,咱不仅要修好硬件,还得帮农户们把智能操控系统调好,确保播种施肥精准到位,为丰收打好基础。”
如今,越来越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转变成农业机械操控手,使生产、生活大变样。
乘上科技的东风,他们底气十足:“有了这些‘好帮手’,今年的丰收更有盼头!”
小秧苗的大前景
春分时节,寒意尚未完全褪去。
踏入洮南市黑水镇黑水西瓜产业园,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推开大门,浓郁绿意扑面而来,洋溢着勃勃生机。
此刻的西瓜种植户们正全身心投入到大棚西瓜的育苗、嫁接及移栽等备耕工作中。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挖穴、放苗、浇水,优质的西瓜苗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被规整地移栽到1200平方米的大棚中。
“今年我包了三个大棚,一个大棚能栽苗1500棵左右,大概两三个小时能搞定,到六月初就能收获了。”看着快要移栽完成的瓜苗,黑水镇黑水村瓜农高鹏飞眼中满是希望,言语间难掩内心的喜悦。
为了让西瓜提前上市,抢占市场空白期。2月以来,黑水镇就已经紧锣密鼓地掀起了西瓜育苗热潮。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如何克服季节与气候的限制呢?
瓜农们的智慧令人赞叹。
他们创新采用地下铺设电热丝技术,如同给大地贴上“暖宝宝”,实现精准控温,为西瓜根系打造温暖稳定的生长环境。有了这项技术的加持,西瓜育苗工作可提前1到2个月。瓜农在移栽前25—30天开始育苗,育苗成活率高达98%。
与此同时,移栽技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过去地趴式种植每棚仅800株,到后来吊蔓技术的2400株,再到今年密植技术的3200株,土地潜能实现深度挖掘的同时,瓜农们收入也大幅上升,每棚第一茬收入就可达10万元左右。
“我们将不断探索高效、环保的种植模式,引领瓜农步入更加宽广的‘甜蜜事业’之路。”洮南市黑水镇副镇长赵琪信心满怀。
初春时节,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春雨大地农资直销处里,一袋袋化肥整齐摆放,各类种子码放有序。村民们一边询问种子化肥的品种,一边比较着价格,好不热闹。
“春节前,我们采购的农资、复合肥已经全部入库,足够春耕使用。年后的销售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很多种粮大户已经采购完毕。”直销处经理丁焕斌说。
春风掠过,小小的种子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希望,等着在田野间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黑土地上看“共生”
3月的吉林查干湖冰凌未消,松嫩平原的沃土却早已悄然“苏醒”。
作为我省西部粮食主产区的“排头兵”,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依托,掀起备春耕热潮。
从“田成方、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到蟹稻共生的循环农业,从黑土地保护到智慧农机驰骋,这片黑土地正以“高标准”书写春耕新答卷。
“稻田蟹不仅能为田地松土,其粪便还能作为水稻生长的天然肥料,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而成熟的河蟹将在中秋节前后上市,又有不菲的收入。”白依拉嘎乡韩家店村村民孙恒涛开心地表示,他家的水田这几年稻蟹共生,效益可观。
近年来,前郭县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建设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引进“稻蟹共生”种养新模式,通过稻养蟹、蟹育稻,形成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
“今年,我们将大力发展稻渔稻蟹等绿色健康养殖产业,通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的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前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长山镇四克基村,5台大型条耕机正沿着4米宽的混凝土路驶入玉米田地内。“以前道路坑洼不平,一到开春化冻,机械一不小心就会陷到泥里,现在一路开到地头!”种粮大户杨义轻点油门,农机在崭新道路上驰骋。
去年底,前郭县投入9.34亿元国债资金新建高标准农田37万亩,修建田间道路近500公里,目前这些田间道路工程已全部移交村集体使用。随着春耕进入关键期,这些纵横于田间的机耕道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了农机直达作业,让曾经制约农业生产的“泥巴路”变身“丰收快车道”,承载着农机、农资与希望疾驰在沃野之上。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开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扶持,我省的农业生产正向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吉林力量。(张雅静尹雪冯荟羽王欣欣王耀辉代黎黎袁松年金泽文)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
来源:凤凰网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