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 “女装为什么变得又贵又难穿” 。很快我们发现,读者们还另有重重疑问:比如女装标签上的尺码,似乎越标越小,从前轻松穿进的M码,如今可能勒得人喘不过气。
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 “女装为什么变得又贵又难穿” 。很快我们发现,读者们还另有重重疑问:比如女装标签上的尺码,似乎越标越小,从前轻松穿进的M码,如今可能勒得人喘不过气。
已有20年制版经验的罗文师傅说,在新的售卖逻辑下,女装尺码并不是变小,而是变得混乱。但这只是女装生产流程变化的结果之一。为什么裤子版型的设计越来越宽松,大码女装为什么成为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同样是这些年重要的变化。
混乱的女装尺码
整体来看,二十年来,中国的服装版型、面料、工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女装,逐渐从紧身走向宽松。以前的西装胸围偏修身,放量小,现在普遍放量多,偏休闲。尤其是这几年流行男友风衬衣和西装,女性正越来越追求自己穿得舒服。 但另一方面,大家普遍还有个感受是,女装尺码却越做越小。比如原本穿S码衣服的,现在可能买M码才穿得下。 衣服越做越小,和这几年女装生产工艺流程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穿普拉达的女王》剧照
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库存压力。通常我们做衣服会分六个码:XS、S、M、L、XL和XXL,正常每个码之间相差4公分。假如生产1000件衣服,M码和L码通常数量最多,一般会各有300件,其余的尺码就是各100件。但这么分配,最后肯定有一些码剩下卖不掉,有些码又缺货。 有些老板为了减少库存压力,就把XS和S合并成一个尺码,共用一个纸样,只是标签不一样。S码卖完了,就把XS的标签换成S继续卖,其余尺码也经常这么处理。 对于紧身款或者高弹面料的衣服,这种操作比较常见,因为弹性大,差一点尺寸客人可能感觉不出来。宽松款就更简单了,直接做成均码,但均码只适合身材中等的人,偏瘦或偏胖的人穿起来效果都不太理想。这是尺码不规范的另一个表现。 另外,我个人理解,现在很多女性消费者还是倾向于买小码,觉得显瘦、好看。身材好的人穿紧身衣、瑜伽裤,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身材鄙视链,好像只有瘦人才能穿得好看。商家一看销售数据,小码卖得好,自然更愿意做小尺码,选模特和主播也挑清瘦扁平型身材,消费者看到衣服穿在他们身上又瘦又仙,很容易被种草。 但问题是,商家展示的图通常都是精心P过的。所以很多人兴冲冲下单,到手一穿才发现效果完全不一样——不是自己身材问题,是衣服根本就不能让普通人穿出模特那种效果。
《骨瘦如柴》剧照
现在上网买衣服,经常感觉线头特别多,原因是工厂尾部工序的计件单价过低。剪线头基本是五六十岁的人来干,年轻人不愿意。这部分工人还要钉扣、贴商标、挂吊牌、打包装等。规范的剪线,要求工人从上到下仔细翻看——检查衣服正面、里衬、絮状残留和边缘线头。但尾部杂工是按件计费的,现在工厂把价格压得很低,假设一件衣服5毛钱,一天要做200件才能赚100块钱。工人为多赚点,只能求快,很难把细节做到位。 为了压成本、追效率,服装生产工艺正在被全方位简化。 有一次,有个老板晚上8点发图过来,要求第二天早上8点必须交纸样,我迟了半小时,电话就来催,说车板师傅和面料都已就位,下午就要直播预售。有位设计师告诉我,他们公司每天盯着线上购物平台给商家推送的服装销售数据榜,从头部款中挑选和自家风格接近的来抄。哪个环节稍慢一步,这件衣服的流量可能就过去了。
从紧身到宽松的版型
我做服装制版二十多年,裤子做得最多。刚入行那会儿,流行的是低腰牛仔裤,前浪 (注:指裤 子前档 从腰到裆的长度) 只有19-20公分,一蹲下内裤边就露出来。现在则更多是高腰、正常腰,中低腰都很少见,我起码有十年没做过低腰裤了。
裤型上,早年流行直筒和喇叭裤,之后又流行过紧身裤、铅笔裤、萝卜裤。2014年左右,哈伦裤、吊裆裤开始多见。近几年喇叭裤、工装裤也有回潮,但大多是微喇,夸张的款不多。最火的还是阔腿裤,成了这几年的主流趋势。
这两年又开始流行弯刀裤,算是阔腿裤的变种,是将阔腿裤从膝盖到脚口向内收一点后形成的效果。其实弯刀裤最早是童装裤,因为小孩腿型内弯,类似青蛙腿,这种版型更合适。后来慢慢引入男装,再到女装,适合腿长、个子高的人穿,矮个子穿反而更显腿短。
弯刀裤最早是为适应宝宝腿型而发明的裤型
决定裤子版型的,首先是拼缝方向。 以前我们做外单,一条裤腿的两条侧缝必须统一从脚口向腰头方向缝合。这样做能最大程度避免穿上身后侧缝歪斜。如果两条裤脚缝法不一致 (如一条从上往下缝,另一条从下往上缝) ,容易造成面料受力不均,裤子外缝和内缝容易错位,导致裤脚向一边扭。
其次是腰头。 高标准做法会在腰头内嵌一根3-5毫米的定形织带,控制弹力面料拉伸,防止腰部越穿越大。但这会增加织带成本和多车一道线的工钱,所以现在很多小品牌都省略了这一步。
防止腰部变形的织带(受访者供图)
三是袋口。 以前工厂有个传统方法,定袋口的时候,要求缝纫工往袋口塞一支铅笔,预留0.3-0.5厘米的松弛量,这样手插进口袋就很轻松,不会太紧或太松。
四是前后浪。 也就是裆部位置,前后浪越深,裆越深,那大腿围和臀围也要相应加大,否则迈腿不方便。
裤子要穿得舒服,最关键就是腰头和前后浪。腰头是整条裤子的受力点,有些弹力面料,因为腰头工艺没处理好,刚穿上觉得合适,穿久了感觉裤子向下掉,要不就是太勒腰,坐下去尤其难受。前后浪决定人的裆底舒适度,太松不美观,太紧又容易卡裆。
高腰裤要想穿得舒服,前腰上口最好预留松量(受访者供图)
阔腿裤现在受欢迎,但要穿上不显肥大,一是别选褶太多的,褶多容易显臃肿,对身材要求更高,一个褶就够了,或者完全没有褶的;二是看裤脚尺寸,普通人最好选择脚口55公分以内的,超过65公分就很难驾驭——除非身高超过165cm,任何裤型随便穿。
《安妮·霍尔》剧照
比起裤子,上衣制版更复杂。比如这件衬衫,胸下口有斜纹,说明版型胸省量不够,肩部拔量不够,肩缝又有堆余料,袖子外短里长,一堆问题。不过有些问题是工艺不到位,有些是面料问题,有可能熨烫一下就隐藏了。
上衣制版的关键在于胸省、肩部、袖圈、袖子等部位(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服装面料变化很大,混纺越来越普遍,比如棉麻里加铜氨丝 (面料更有光泽,更抗皱) ,针织面料中掺入羊毛、人棉、锦纶、氨纶等 (提高弹性和舒适度) ,牛仔面料掺入天丝、汉麻等 (让成品既挺括又柔软) ,还有很多我原来没听过的新材料。
大码女装细分市场
线上购物平台的崛起,也推动女装市场进一步细分,比如这几年突然兴起的大码女装。
长期以来,大码女装主要由外贸企业承接,产品多销往欧美市场。大概从2017到2018年开始,部分内销企业注意到这个市场,疫情之后,国内大码女装市场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装腔启示录》剧照
有段时间,市面上突然出现大量招大码女装制版师的岗位。要知道,女装本身就有很多细分品类,比如国风、休闲、职业装等,但从没集中出现“大码”这一专项。更明显的是,这些岗位开出的工资普遍比标准码高两千到三千块——这说明市场可能真的缺人。
2021年,我加入一家有大码女装生产线的公司,他们有十几个服装主播,分别覆盖标准码、小码和大码。其中,大码主播有3个,一年能做到三四个亿的销售额,规模相当可观。
从标准码转做大码,起初非常不适应。 大码女装对版型的要求比标准码更高,这跟身材特征有关,脂肪容易堆积在腹部、臀部和腰部,但手腕、脚踝、膝盖这些关节部位不会同比例变粗。 所以做裤子时,从膝盖到脚踝的尺寸变化不大,但大腿和臀围处要大幅加宽。打版时稍不注意,就容易比例失调,穿起来像动画人物大力水手,或者像牛蛙一般躯干粗壮、四肢纤细。
再比如,大码身材的胸省量 (注:胸省是为了让平面的布料在胸部隆起处变得合身而收掉的多余布料,使衣服更贴合女性身体曲线) 也完全不同。标准码胸省一般在3.5公分左右,但大码要到7-8公分,翻了一倍多。加上肚子大,下摆处理不好容易翘起,既不舒服也不美观。
《克拉恋人》剧照
我曾遇到一位外包制版师,他做大码牛仔裤时前裆总是翘起。他来我们公司请教,经老板同意,我将调整后的纸样发给了他。他后来就按这个基础版修改——这一行有时就像一层窗户纸,点破了就豁然开朗,没人提示自己很难绕出来。
市场越来越卷,消费者审美也在提高,现在的大码女装不是“能穿就行”,消费者一样要求好看、显瘦、舒适。所以诸如抽绳连衣裙、盖过臀部的上衣、工装裤、弯刀裤这类对身材包容性高的款比较受欢迎。
我们每个月会复盘退货率高的款,找真人试穿,收集反馈。很多人退货是因为卡裆、勒肉、面料不服贴,或者版型显胖——比如大码裤子正腰设计会把肚子完全绷出来。后来我们摸索出一个办法:把腰头下落四五公分,卡在肚子最鼓位置的上方,视觉上更显瘦。
我觉得,大码市场的兴起,根本上是网络把原本分散的客户集中到了一起。哪怕一个县只有几百个胖体女性,全国加起来就超过千万人,足够支撑起专门的生产线。这在没有电商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大码女孩的生存之道》剧照
大码女装的兴起,也代表了未来服装市场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越来越个性化。甚至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服装生产模式——轻定制。不是传统意义上高成本高单价的纯手工定制,而是前端门店接单、后端工厂柔性生产。客户选款、选料、量体,工厂快速响应、单件流水化出货。当然,怎么把价格打下来,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相信,迟早会有这一天。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