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的一天,跳水馆里空调开得很足,但全红婵瘫坐在器械旁,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训练服拧出一滩水。
“全红婵累到虚脱:17岁奥运冠军的体重秤上,压着多少中国少女的青春”
2024年12月的一天,跳水馆里空调开得很足,但全红婵瘫坐在器械旁,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训练服拧出一滩水。
“我已经累到虚脱了。”她对着镜头说完这句话,又咬着牙爬上单车,完成最后20分钟训练。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评论区炸了锅:“这还是东京奥运会那个‘水花消失术’的小妹妹吗? ”
人们这才发现,那个14岁横空出世、以466.2分打破世界纪录的“天才少女”,正在经历比207C动作更难的挑战——她的体重涨了7公斤,身高从1.43米窜到1.5米,每天要和0.1公斤的体重波动较劲。
一、发育期的“魔咒”:金牌背后的身体战争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像片羽毛般轻盈扎入水中时,没人想到3年后她会因为体重热搜霸屏。
但她的教练陈若琳早就知道——这位带出过奥运五冠王的教练,每天盯着体重秤的眼神比看计分板还紧张。
在中国女子跳水的历史里,这样的故事重复了30年:伏明霞13岁拿世锦赛金牌时只有30公斤,14岁奥运夺冠后经历两年“发胖噩梦”,差点失去参赛资格;
任茜15岁摘得里约奥运金牌,三年后因为长高5厘米,不得不退出单人跳台竞争;张家齐更是在发育关前夜,从单人赛王牌变成双人赛“工具人”。
这些女孩的身体变化精确到毫米:每增重1公斤,入水速度加快0.1秒,水花面积扩大15%。
全红婵现在每天要吃6顿“定制餐”,奶茶零食全戒,连广东人最爱的烧鹅都成了禁忌。
2024年李宁活动上,王楚钦开玩笑说她“圆润了”,这句话让教练组连夜开会调整食谱。
二、训练馆里的“负重游戏”:增肌与减重的生死时速
陈若琳给全红婵设计了一套特殊训练:绑着3公斤沙袋练翻腾,就像背着半个自己跳10米台。
“207C这个动作,以前闭着眼都能做,现在翻到第二周就感觉身体往下坠。 ”全红婵在《五环之约》里比划着,手臂肌肉线条比三年前明显了许多。
为了对抗发育带来的重心变化,她每天要完成200次陆上跳板训练,这个数字是发育期前的两倍。
2024年8月的巴黎奥运会选拔赛上,人们发现她的入水角度比东京时倾斜了5度——这是身体长高后不得不做的妥协。
队医透露,她现在的体脂率控制在12%,比普通运动员低3个百分点,但肌肉量需要增加4公斤才能维持动作稳定。
这种精密的“身体改造”让她经常抽筋,有次深夜疼到哭,把宿舍床单都抓破了。
三、镜头外的真实人生:17岁该有的快乐去哪了
全红婵的抖音收藏夹里全是美食视频,但从不敢点外卖。
2023年中秋节,队里发月饼,她盯着豆沙馅的看了半天,最后掰成四小块,三天才吃完。
有次偷喝半杯奶茶,被体能教练发现后加练了40分钟核心力量,从此再没碰过甜饮。
她的书包常年装着三样东西:体重记录本、止痛喷雾和全家福照片。
2024年11月恢复训练期间,母亲打视频电话时,她正往膝盖上缠绷带,却把镜头对准天花板:“妈你看,我们训练馆新装的灯多亮!”
这种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是从14岁那年医院打电话说母亲治病缺钱时养成的。
四、天才生产线上的“备选方案”:永远有更小的孩子等着
中国跳水队训练馆的墙上贴着警示语:“你的位置随时有人能顶替。 ”
2022年世锦赛,比全红婵小1岁的队友在选拔赛跳出满分,吓得她半夜爬起来加练。
教练组有个残酷的算法:女台选手黄金期平均只有4年,正好覆盖12-16岁发育前窗口期。
张家齐的经历最具代表性——2017年她横扫全运会时年仅13岁,却因年龄太小错过世锦赛;
等到符合参赛年龄时,陈芋汐已经冒头;再熬到东京奥运会延期,全红婵又横空出世。
现在队里2009年出生的苗子已经开始练5255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半),这个动作难度系数比全红婵的成名动作还高0.2。
五、商业与竞技的钢丝绳:流量时代的冠军困境
夺得巴黎奥运金牌后,全红婵的代言费涨到800万/年,但每个广告拍摄日都是体能灾难。
2024年双十一晚会,她穿着礼服高跟鞋站了3小时,回队发现脚踝肿得穿不进跳水鞋。
最让教练头疼的是品牌方总爱送零食大礼包,有次某薯片品牌寄来20箱试吃装,全队小孩眼巴巴看着被拖走销毁。
她的微博超话里有条高赞评论:“求求商家别找她了,让孩子好好训练行吗? ”
这话说晚了——某运动饮料的直播带货任务,让她不得不把晚餐训练推迟到晚上10点,结束后累得在跳水池边睡着了。
尾声:秤砣上的青春
全红婵现在每天称重三次,晨起、午饭后、睡前,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2025年3月的队内测试赛,她终于跳出了久违的满分,但教练说水花还是比三年前大了半圈。
更衣室里,她摸着锁骨突出的肩膀苦笑:“现在翻腾时,都能听见骨头咔咔响。 ”
而楼下训练馆里,2009年出生的小队员正在练习她的成名动作107B,入水时溅起的水花,比她当年还小。
来源:夏夏娱乐星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