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年:科技如何重塑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 | 社会科学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2:02 1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深,“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变得愈发深刻。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化科技进步之利为文化传承之力,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其动力之“形”虽在于“互联网+”,其

随着人类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深,“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变得愈发深刻。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中国传统节日,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化科技进步之利为文化传承之力,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其动力之“形”虽在于“互联网+”,其动力之“质”却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节日精神价值。

原文 :《造就新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生命体》

作者 |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张放

图片 | 网络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随着人类社会各层面、各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不断加深,“互联网+”对文化的影响变得愈发深刻。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中国传统节日也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既不丧失灵魂,又不惧新挑战,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化科技进步之利为文化传承之力,充分地、辩证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正因如此,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足以成为科技变革力量驱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方镜鉴。

把握本质:

中华文化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其本质是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确认识这一本质,是以“互联网+”的方式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有效路径的必要前提。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历史悠久且规模宏大的中国节日体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拥有通过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形成的节日礼仪、节日饮食、节日娱乐、节日文艺等琳琅满目的节日习俗,包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经济贸易等包罗万象的知识,涵盖家庭、社区、乡村、城市等不同的物理空间和仪式、典礼、筵席、表演、游艺、庙会等不同的社会情境,为“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的应用场景与庞大的社会需求,以及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和创新动能。

“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推动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且与人类文化关联最为紧密的科技工程,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引领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大势,在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与文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催生了新兴的“互联网+”文化业态,延伸了“互联网+”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互联网+”文化创新人才。事实上,创新驱动正是“互联网+”最为核心的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长于使用鼓励求变和自我扬弃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融合创新、变革转型的力量。基于“互联网+”推动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就是通过创新节日内容的表现形式,创新节日需求的满足方式,创新节日场景的应用形态,赋能节日习俗与节日内涵求新求变、自我扬弃,赓续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中国传统节日与“互联网+”,前者是文化,是软实力,后者是科技,是生产力。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就是“互联网+”为中国传统节日赋能,中国传统节日为“互联网+”铸魂,二者相伴相生、相互促进,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

锁定核心:

技术应用与精神价值的协调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其核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以“互联网+”推动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克服重科技而轻文化的倾向,注重“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与成果创新,更要注重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与底色传承。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要准确定位“互联网+”技术应用与中国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的契合点,在尊重中国传统节日精神价值底色传承的前提下打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创新空间。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体现。每一项经过了长期历史传承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均浸润着相应的精神价值,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价值,尊祖仰贤的历史人文价值,同享同当的社会公共价值,敦亲睦族的家庭伦理价值,怡然自得的休闲娱乐价值等,都属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与共同记忆,长期留存于民间,甚至群众日用而不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力。这就意味着,如果“互联网+”传统节日的创新成果与传统节日长期传递的精神价值不符甚至产生抵触,即便大量吸收采纳了传统节日的内容资源,也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求,也就无法广泛应用于各类节日习俗场景,从而出现“遇冷”的状况,导致“无效创新”的结果。只有充分尊重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底色,才能为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节日开辟有效而广阔的创新空间。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也要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的引领,充分体现中国传统节日“互联网+”的时代价值。中国传统节日是历数千年岁月积淀凝聚形成而又经时代浸润重塑的宝贵的活态文化遗产,一方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嵌入了当今时代的呼吸与脉动,鲜活地反映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投射着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不能守旧,也不可能守旧,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更新,彰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也必须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节日精神价值的引领,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无法实现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真正创新。中国传统节日的“互联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当代节日精神价值为内核,才能立得住、行得远,才能在更为广阔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更多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实质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还要深刻认识到作为科技力量的“互联网+”和作为文化内核的节日精神价值是推动当代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进程中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的全过程;要把“互联网+”和节日精神价值的力量都发挥出来,让中国传统节日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共同增强,推动中国传统节日的全面传承创新;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和节日精神价值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绝不能片面追求“互联网+”的技术应用而轻视甚至忽略节日精神价值,而是要充分考虑并正确处理二者的不平衡性和不完全同步性问题,使二者真正协调起来,有效推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

探索路径:

习俗创新与内涵创新同步推进

在准确把握本质并牢牢锁定核心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应从微观和宏观两条路径同步进行探索,二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共同指向中国传统节日面对“互联网+”由被动到主动、由应对到驾驭、由量变到质变的前进方向。

以“互联网+”推动节日习俗创新是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的微观路径。这一路径以节日习俗为创新着力点,在契合节日精神价值的前提下,注重传统习俗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的“互联网+”创新,借助“互联网+”提升节日习俗的时代传播力、影响力,使其在创新中更好地得到传承。该路径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传统节日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种微观层面的可能性,让作为传统节日文化有形载体的节日习俗既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平台、新途径、新渠道的功能,又能紧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大势,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方式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国际传播,从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示更多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

以“互联网+”推动节日内涵创新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的宏观路径。这一路径以节日内涵为创新着力点,借助“互联网+”这一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力量,创新节日习俗,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节日精神价值的引领重塑,最终实现中国传统节日内涵的时代转型,使其在传承中更好地得到创新。该路径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传统节日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种宏观层面的可能性,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从整体上实现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让作为宝贵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从“根”和“魂”上“活起来”,成为能够宣传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我们的节日”,从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贡献一份力量。

概言之,基于“互联网+”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创新是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其动力之“形”虽在于“互联网+”,其动力之“质”却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节日精神价值。一方面,“互联网+”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提供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节日精神价值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提供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节日精神价值的深度融合,才能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生命体,凝结着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特质的塑造,在“互联网+”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为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可以预见,中国传统节日必将在当前数智技术变革的时代浪潮中不惧挑战,革故鼎新,进一步彰显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5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