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到老杂志摊,1957年的《大众电影》像一盒刚拆封的彩色糖,封面封底全是剧照,半个月换一茬,一年攒出24张“电影海报日历”。
翻到老杂志摊,1957年的《大众电影》像一盒刚拆封的彩色糖,封面封底全是剧照,半个月换一茬,一年攒出24张“电影海报日历”。
随手抽一张,可能是《刘巧儿》在炕头唱评剧,也可能是苏联《保尔·柯察金》在雪地里举枪,混搭得毫无违和——那时候的人,看中国小媳妇和苏联红军同框,就像现在刷短视频刷到东北大姨跳埃及舞,见怪不怪。
最魔性的是封面选题。
国产片里,《三毛流浪记》的三毛顶着三根毛,跟《母亲》里慈祥的老大娘各占半边天;动画片《骄傲的将军》里的胖将军,居然跟民主德国《他的真实姓名》里的冷面特工背靠背。
编辑部像是故意玩“反差萌”,把最接地气的和最严肃的捆在一起卖,效果居然出奇地好——我妈说她小时候攒糖纸,我姥姥攒《大众电影》,谁要是缺了半月刊,能拿大白兔奶糖换三张剧照。
苏联电影占了半壁江山,但绝不是硬塞。1957年亚洲电影周开幕,《大众电影》直接甩出保加利亚《英雄城》和埃及《我们美好的日子》当彩蛋,配文一句“看看人家怎么拍工人”,比现在的影评人敢说多了。
最绝的是意大利《警察与小偷》的剧照,小偷蹲在罗马街头啃面包,警察在阴影里抽烟,配文居然是“学习资本主义先进拍摄技术”——这操作,放现在得被弹幕刷满“求生欲”。
杂志里夹着一张小纸条,是编辑部写给读者的:“电影不是幻灯片,是带声音的连环画。
”当年电影院少,很多人靠这本半月刊“云观影”,剧照配剧情梗概,脑补音效。
我姥姥说她看《雪地追踪》,靠封面苏军踩雪窝的脚印,愣是听出了咯吱咯吱声。
后来真看了电影,发现音效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当场乐成了表情包。
1957年的中国电影,一边拍《李二嫂改嫁》宣传婚姻法,一边引进苏联《第六梯队》教怎么拍战争片,像极了现在一边拍主旋律一边买漫威版权。
但那时候的观众真不挑,看《庵堂认母》能哭湿半本杂志,转头看法国《青春的脚步》又能笑到拍桌子。
用我姥姥的话说:“电影是公家的,眼泪是自己的。
”
现在翻回去看,杂志封面的颜色早褪成了奶茶色,但剧照里的人还在瞪眼睛、举拳头、谈恋爱。1957年的24期封面,像24扇没关严的窗户,风一吹,苏联的雪、埃及的阳光、中国农村的土炕味全飘出来了。
那时候没人说“文化输出”,但《大众电影》愣是把半个地球的电影海报,糊在了中国老百姓的土墙上。
最后留个小悬念:1957年某期封面,有个苏联女演员抱着一束向日葵,背景是莫斯科红场。
我姥姥说,那期杂志出版后,她们纺织厂的女工集体去照相馆拍了同款照片,连向日葵都是借的道具。
你们家有没有老人也追过这本杂志?
说不定那张向日葵剧照,现在还夹在谁家缝纫机的抽屉里。
来源:丝路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