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综述丨天河一甲子 山河焕新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11:57 1

摘要:1965年4月5日,当红旗渠总干渠的第一股清水涌入林县时,无数人热泪盈眶。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不仅成就了一个世人为之惊叹的水利奇迹,还在华夏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一瞥(资料图)

天河一甲子 山河焕新颜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综述之二

安阳融媒记者 李婧瑜 赵慧

1965年4月5日,当红旗渠总干渠的第一股清水涌入林县时,无数人热泪盈眶。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不仅成就了一个世人为之惊叹的水利奇迹,还在华夏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60年后的今天,在红旗渠精神的赓续传承中,安阳市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为指引,为水利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新时代答卷,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水利综合执法示范点”“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

一幅“水润安阳”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神赓续

“水龙头”书写民生答卷

“老一辈人要挑水走十几里路。如今,我们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丹江水,不仅水垢少,口感也好。”林州市振林街道大屯村村民赵瑞新看着水龙头里涌出的甘甜自来水十分感慨。

从“有水吃”到“有好水吃”,是林州人民过去几十年间不断追求的目标。

因地理位置及地质原因,历史上,水资源短缺问题始终困扰着林州人民。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政府及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和磋商,最终决定建设引水渠由山西平顺引浊漳河水跨越太行山进入林县,并将这一引漳入林的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10年时间,10万林州儿女苦战太行,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使当地群众走出了吃水困境,被誉为林州人民的“生命渠”。之后60年间,林州群众饮用水水质不断改善提升。

近年来,安阳市以“全市供水一张网、城乡用水一盘棋”为目标,将城乡供水一体化纳入重点民生工程,抢抓南水北调中线过境机遇,利用南水北调配水指标,于2020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计划向林州市、殷都区、龙安区等地进行供水。

数百名水利工程建设者传承红旗渠精神,逆势而上,铺设37.67公里输水管道、贯通13.13公里隧洞,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69处,将一渠丹江水引向太行山。

资料图

2023年1月,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竣工,林州市区33万群众圆了“吃好水”的梦,因此也被誉为林州人民的第二条“生命渠”,新时代的“红旗渠”。

与此同时,安阳市水利部门将东部平原的6个县(区)2148个行政村纳入南水北调受水区域,新建水厂、泵站10余座,改造60余座供水站,铺设管网2084公里,受益群众308万人;在西部山丘区投资10.35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破解山区供水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

安阳水利人将红旗渠“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转化为普惠城乡的民生实践。

传承创新

数字孪生再造一条“智慧渠”

这几天,姚村镇申家岗村的麦地里一片繁忙。不远处,村民忙着用铁锨将水引入自家地块。一泓清水从红旗渠二干渠一支渠流淌而来,水流汩汩,浸润着干渴的麦苗。

申家岗村村干部申振刚介绍,红旗渠水让他们告别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先后进行的多次红旗渠工程技术改造,又为粮食丰收加了“保险”。

在不远处的西丰村,田地里一个配有太阳能板的墒情站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墒情站还在调试阶段,未来它搜集到的土壤墒情数据,将直接汇总到‘智慧灌区’平台,实现远程调控和科学管理。”随行的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灌溉科副科长郝付强说。

资料图

红旗渠肩负着林州54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

60年前,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使整个林县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水利灌溉网络。60年间,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农业灌溉供水60亿立方米,浇灌农田4700余万亩次,促进粮食增产40亿公斤。

“多年来,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红旗渠进行了关键隐患部位的四轮技术改造,不断实现科技支撑、技术创新、管理手段的优化,提升灌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百万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得以源源不断地流淌。”郝付强介绍,现在正进行第四轮技术改造,是以现代化改造为核心,使红旗渠实现从“解渴”到“智慧”的转型。

在林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通过展示“红旗渠灌区数字化驾驶舱”,实现了以数字孪生再造一条“智慧渠”。大屏幕上,滚动呈现整个红旗渠灌区内的气象、农情、水情、工程、灾害防御等多重数据,通过海量数据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落地。

“目前,红旗渠数字孪生工程还在调试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对灌区内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工程管理效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都会有明显提升。”该项目负责人南京水科院博士张伟介绍,现代化灌区改造让红旗渠焕发了新生。

初心炽热

三代人接力守护“生命渠”

3月27日,气温骤降,冷风呼啸,渠水翻着浪头拍打着分水闸,在分水岭流入一干渠、二干渠。60年前,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这里一片欢腾。

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分水岭管理所所长王宏亮像往常一样,先到节制闸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沿路巡查渠道,最后在分水闸观察水位。“我们所现在有28名护渠人,每人负责2公里,每天至少一次日常巡查。”

从清理杂物到检修设施,从灌溉期用水调度到汛期应急处置……护渠工作看似单调,却责任重大。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数百名护渠人坚守在护渠一线。

王宏亮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护渠人。“从小父亲总说,守护红旗渠是每个林州人的责任。”攀谈中,王宏亮说,“我们这都不算啥,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一家,从修渠到护渠,三代人接力守护红旗渠,故事感人至深。”

在红旗渠畔,三代人接力传承守护的故事并不是个例。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修渠人在千仞绝壁间开凿出一条人工水渠,将“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变成丰饶沃土,红旗渠也成为林州人心中的“生命渠”“幸福渠”。

如今,红旗渠水流淌不息,既见证着从“战天斗地”到“接续奋斗”的炽热初心,也承载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作为举世赞叹的水利工程,红旗渠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多年来,安阳市不断加强红旗渠遗址遗存保护,全面贯彻实施《安阳市林州红旗渠保护条例》。2024年,我市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对红旗渠干渠全线实施修缮保护工程,使红旗渠保护现状全面提升;林州市落实资金56万元,在红旗渠干渠全线安装保护区划保护标志碑刻、界碑界桩400余处,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薪火相传

系统治理绘就碧水画卷

“中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曾经偏僻逼仄的林州市石板岩镇,如今因山水交融的自然美景而声名远播。这不仅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是安阳水利人对红旗渠精神中生态智慧的生动实践。

资料图

近年来,我市不断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市、县、乡、村的2200余名河长层层落实河湖管护责任,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妨碍河道行洪和水库防洪突出问题清理整治,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建立健全“河长+”工作机制,创新“三省五市”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邯郸市建立漳河联防联控体系,与我省的鹤壁市、濮阳市共治卫河、淇河、金堤河。

截至目前,全市8个国省控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7个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出“立法+改革”组合拳。2023年以来,我市人大相继出台涉水法规两部。其中,豫北五市协同完成《卫河保护条例》,开创全省协同立法先河;《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构建泉域保护法治屏障。深化“放管服效”改革,33项政务服务事项均按四星级办理,实现不见面审批,承诺办理时限全国领先。

红旗渠精神中的“制度创新”基因,正转化为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的强大动能。

面对极端天气挑战,我市以“防大汛、抗大险”的决心筑牢安全防线,建成投用全市防汛抗旱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风险“一张图”动态管控;完成全市所有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推进全市13条河流43段中小河流治理,加固及新筑堤防241公里。在应对“7·19”“7·21”以及台风“杜苏芮”强降雨中,我市依托“四预”联动机制和“四个到位”保障体系,科学调度“两库一闸”,实现了省委提出的防汛工作“金标准”。

来源:安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