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知识类、专业类内容创作者常陷入一个怪圈:内容干货满满,数据却惨不忍睹。视频三个赞五个赞,直播间个位数在线,粉丝量长期徘徊在1000左右。更让人困惑的是,偶尔来的流量还是同行,讨论完技术就走了,无法转化。
许多知识类、专业类内容创作者常陷入一个怪圈:内容干货满满,数据却惨不忍睹。视频三个赞五个赞,直播间个位数在线,粉丝量长期徘徊在1000左右。更让人困惑的是,偶尔来的流量还是同行,讨论完技术就走了,无法转化。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核心原因并非专业度不够,也并非缺乏情绪或故事,而是说话的对象搞错了。
做AI分享的,满屏技术术语与行业洞察;教语文的,大谈阅读方法与写作技巧。谁能听懂?谁感兴趣?只有同行或已深入学习的人。而真正的目标客户——那些电商老板、实体店主、焦虑的家长——根本刷不到这些内容,即便刷到也迅速划走。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些“专业知识”,只关心“我的问题如何被解决”。
普通消费者不在意你的知识体系有多完整、术语有多准确。他们在意的是:
你是否理解我的痛苦?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你的方法我是否学得会?许多专家之所以执着于讲干货,底层需求是希望被认可——试图通过内容的“深度”和“全面”来证明自己比同行更厉害。一旦有用户评论“老师讲得真好”,内心就获得极大满足。
但这本质是“考试思维”,而不是“生意思维”。生意是用户导向的,核心是为用户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我证明。
想要突破流量困境,必须完成一个关键转变:从“讲我想讲的”变成“讲用户想听的”。
具体来说,分为三步:
1. 重新定义客户画像
不要泛泛定义“30岁左右女性”,而要明确:
她是什么身份?(实体店主?新手妈妈?)她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客流少?孩子成绩差?)在什么场景下会感到焦虑?(看到月底报表?辅导作业?)2. 用问题切入,而非用答案开场
举例来说,一个美业专家如果总讲“如何做产品定位、如何定价”,吸引来的大多是同行。但如果抛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你的客户卡在199元套餐再也不升级,而我的客户能轻松成交2000元?”
瞬间就能吸引正处于该困境中的店家。他们迫切需要答案,自然愿意关注和咨询。
3. 说客户能听懂的话
把“私域运营”变成“怎么让客户下次还来找你”;把“底层逻辑”变成“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把“SOP”变成“一套简单可抄的步骤”。语言体系一致,信任才更容易建立。
知识本身永远具有价值,但价值的传递需要桥梁。这座桥不是专业术语、不是罗列方法,而是共情痛点、降低理解门槛、给出明确路径。
如果你还没有获得预期的流量和转化,不妨停下来问自己:
我的内容到底是给同行看的,还是给客户看的?我是在展示自己,还是在服务客户?用户看完是想说“老师真专业”,还是“我该怎么买”?换一个方式表达,换一个视角切入,或许你会发现:不是市场不需要专业,而是专业需要更高效地抵达需要它的人。
来源:野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