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名违法评标专家离场,招投标的公平“防线”如何筑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14:37 1

摘要:评标专家应是招投标领域的“裁判员”,然而在利益诱惑下,部分专家却沦为某些势力利益输送的“工具人”——他们收受贿赂后打分,更有甚者化身“黄牛”,为徇私舞弊牵线搭桥。

最近在有关部委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提到,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评标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实现“清零”。

评标专家应是招投标领域的“裁判员”,然而在利益诱惑下,部分专家却沦为某些势力利益输送的“工具人”——他们收受贿赂后打分,更有甚者化身“黄牛”,为徇私舞弊牵线搭桥。

今年1月播出的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披露:部分专家将评标当作固定“营生”。例如某地市级公共资源项目,为防范徇私专门规定“评标前40分钟才随机抽取专家”,可即便有这样的制度防线,仍有专家一接到评标通知,就立刻在专属微信群里发暗号,暗示企业“可来做工作”。

当评标失去公正,受损的远不止几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生态与公共利益。工程建设领域的招投标腐败,首当其冲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那些坚守底线、“不搞歪门邪道”的守法企业,往往会被排挤在正常竞争之外。

更严重的是,招投标项目多涉及公共工程,从道路桥梁到市政设施,每一个项目都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招投标环节出现问题,“偷工减料”“降低配置”便会成为常态,最终埋下的工程质量隐患,将直接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乱象的根源在于,招投标虽涉及公共资源分配、具备公共权力属性,却时常缺乏有力监管。正如有专家指出,解决问题需从源头“上锁”——在招投标文件策划环节,将商务技术要求与评审办法细化量化,让专家打分“有章可循”,而非“随心所欲”。

要让评标专家回归“真专家”本色,还需“制度约束”与“技术赋能”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明确专家“专业、公正、科学”的评标核心职责,杜绝“凭关系打分”“拍脑袋决策”;另一方面需借助数字化手段破局,目前部分地区试点的远程异地评标、“双盲”评审,能有效减少地域人情干扰,未来还可探索AI大模型参与智能评标,进一步降低主观偏差。

法律层面更要落实追责,需建立“终身追责”机制,若项目后续出现问题且查实与专家评审违规相关,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真正实现“权力与责任对等”。

整治招投标的专家乱象还需多方协同。各部门要打破壁垒、统一规则,攥紧监管“拳头”;同时将招投标过程“晒”在阳光下,引入社会监督、公开流程结果,让监管走向“全民”,方能堵住漏洞,守护公共资源与市场公平。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