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舆论也在演着戏剧性反转:曾经被称作"雷布斯"的企业家,一条回应的微博,几十万条评论留言,充斥的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和准车主的质问;
现在到底该是谁,要出来给个说法?
小米汽车出事第三天,也就是愚人节当天,这起事故突然之间,登上了热搜榜首...
而舆论也在演着戏剧性反转:曾经被称作"雷布斯"的企业家,一条回应的微博,几十万条评论留言,充斥的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和准车主的质问;
曾经把雷军捧成“雷布斯”的粉丝们,现在都改口叫他“雷不群”了....
小米公司倒是反应快,当天中午就发了声明,说事故车开着智能驾驶,检测到障碍物也减速了,驾驶员也接管了,具体咋回事还得等警察调查。
不过这起事故,也是给所有的“流量型公司”上了一课...
近几年,随着网络发展迅猛,不仅是明星,就连各大行业各大公司,似乎都吃着了“流量”的红利...
这其中,肯定是以雷军的“小米”为首,前几天,雷军穿着白衬衫站在樱花树下的宣传照,被网友捧成“中年偶像剧男主”;
直播间里二十万人抢着下订,把服务器都挤崩了;全网玩梗“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连广场舞大妈都知道小米造车了。
就连一场发布会就能引起网络狂欢,各种层出不穷的段子充斥着网络...
可是,当科技光环遭遇生死考验,流量红利似乎只能是“滔天巨浪”...
小米汽车从诞生起就深谙互联网打法:对标保时捷的外观设计、吊打特斯拉的性能参数、铺天盖地的情怀营销,让SU7上市即成现象级产品。
但是,当流量将一家企业捧上神坛的同时,任何技术瑕疵都会被聚光灯无限放大。
就像那些走钢丝的杂技演员,观众们只能记住他失足坠落的瞬间,却遗忘了他此前的九十九次成功。
据家属说,撞车之后门锁死了,外头人打不开,里头人出不来,而小米客服的回应是,车里有机械拉手,断了电也能开。
网络上曾有汽车工程师透露,现在九成新能源车采用电子门锁,碰撞后若低压电路受损,即便找到隐藏式机械开关也难以操作。
这也算是新能源的通病了,设计师光想着降低风阻系数,把机械开关藏在储物格底下。
别说普通车主,有些4S店销售都找不着应急拉手在哪。
而这种事故也不是只发生在小米身上,去年雷克萨斯出过类似的事故,也是门锁打不开,当时网上骂得凶,可没几天就没人提了。
这回换成“流量大户”小米,事情可就没那么容易过去了。
除此以外,电池烧起来这事,更是老生常谈...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宣传页上都写着“永不起火”。
可现实是,但凡碰撞速度超过80公里,再好的电池包也扛不住金属穿刺。
而这次出事的车辆,标准版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虽通过国家穿刺实验标准,但面对97公里时速的侧面撞击,依然没能逃过爆燃厄运。
简单来说,这就像给煤气罐套上三层棉被,面对卡车撞击依然无济于事。
清华大学有研究说电动车撞了起火概率比油车高四五倍,要我说这数据准不准另说,但街上见着电动出租车司机,十个有八个后备箱备着灭火器,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电动车就跟揣着个火药桶似的,甭管厂家吹得多安全,真撞狠了该着还是得着。
雷总这次,估计是真的要栽大跟头了,之前开发布会的时候,不是对标保时捷就是玩性价比,在套一波情怀,全网段子满天飞。
那会儿人人都夸雷总会营销,把车圈外的人都吸引来看热闹。
可现在出事了,流量反噬起来比什么都快。
事故发生后,社交媒体上演着"按闹分配"的荒诞剧一幕接一幕:
家属哭诉的视频获得百万转发,车企的技术公报却无人细读;网友一边痛骂"智能驾驶杀人",一边继续转发着自动驾驶的炫酷视频....
这到底该怪谁,似乎谁也怪不着,可是又好像大家都有错...
其实说到底,做企业就跟走钢丝似的,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小米反应算快的,当天就派人到现场,31号就把数据交给警方了,可架不住网友要说法要得急啊。
现在这社会,出了事大家都爱找企业要说法。
开油车出事故都知道找保险公司,开电动车出了事,却要先找车企,就是说,离谱吗?
这风气从根上就对,要是司机自己超速乱开,那赖不着厂家;
可要是车子设计有问题,该召回召回,该赔偿赔偿。
不过现在警方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围观群众们也别急着下结论。
但说起来这智能驾驶,现在哪个车企不拿这个当卖点?
今年本来都准备批L3级别的自动驾驶上路了,出了这档子事,保不齐又得往后拖。
而且现在的新能源车净整些花里胡哨的...
隐藏式门把手看着是挺酷,风阻也小,可真出了事,救人的找不到门把手,里头的人找不着应急开关。
小编觉得吧,这些设计师是不是该去急诊室蹲两天,看看车祸现场都是啥样?
但这件事也给所有开车的人提了个醒,再智能的车也得人盯着开。
那些在高速上放心刷剧的司机、那些把自动驾驶演示视频当购车指南的买家、那些从未查看应急拉手位置的乘客,都在用轻慢态度对待生死攸关的技术。
真的该醒醒了,还有那些车企老板们,别光顾着在发布会上吹牛,多花点心思在安全设计上比什么都强。
小米这回的教训,真的是够所有玩流量的企业喝一壶的,流量能把你捧上天,也能把你摔下地。
小米这波操作也让人想起当年的三星手机爆炸事件,都是靠粉丝经济起家,都在质量问题上栽跟头。
可汽车不比手机,召回几万台车顶多亏点钱,要是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任,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得跟着背锅。
现在路上跑的电车越来越多,谁家也经不起三天两头上社会新闻。
老百姓现在眼睛都雪亮着,出事之后怎么处理,态度比技术参数更重要。
不过信任重建比造车更难,雷军也是不容易,4月1日深夜发的那条回应微博,评论区彻底翻了车。
两万条留言里,有哭诉“女儿才23岁”的遇难者家属,有要求退订的准车主,更多的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
说到底,造车不是做手机,安全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毕竟车上坐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测试场里的假人。
这起事故调查结果早晚得公布,到时候该谁的责任谁也跑不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能做的,就是开车时多长个心眼,别太相信那些高科技,再智能的系统也是人设计的,是人就会犯错。
这次三个姑娘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但愿能成为整个行业成长的代价,而不是又一场流量的狂欢。
方向盘还是攥在自己手里最踏实,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来源:寒士之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