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880年冬夜,长安朱雀大街上演着古代版《狂飙》。一个满脸盐渍的中年男人,踩着波斯地毯把《兰亭序》扔进火堆,转头对跪着的崔氏公子冷笑:'现在知道《悯农》怎么背了?' 这疯狂的场面,却意外让中国躲过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坑。
公元880年冬夜,长安朱雀大街上演着古代版《狂飙》。一个满脸盐渍的中年男人,踩着波斯地毯把《兰亭序》扔进火堆,转头对跪着的崔氏公子冷笑:'现在知道《悯农》怎么背了?' 这疯狂的场面,却意外让中国躲过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坑。
翻遍《新唐书》,你会发现个恐怖数据:唐朝有27位宰相都姓崔。这是怎么回事。我来给大家说说。
咱今天聊个狠人,唐朝末年的黄巢。这哥们干过最牛的事,不是带着几十万人造反,而是把中国那些盘踞千年的"门阀豪门世家"连根拔了。这事儿有多重要?这么说吧,要是没他折腾,要不是黄巢屠了清河崔氏等,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晋升,阶层已经固话。都是门阀把持朝政。看看今天的印度的种姓制度,你就知道了
当年的"天龙人"有多横。先说清楚啊,唐朝那会儿的豪门可不是现在什么"豪门女婿"能比的。五姓七望这些家族(崔、卢、李、郑、王),人家出门都不用带名片——脸上就写着"我是贵族"四个大字。
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想给自家老李家长脸,让人修《氏族志》要把李家排第一。结果修书的老学究脖子一梗:"皇上,按规矩得是清河崔氏排头名。" 把李世民气得直拍桌子,最后硬是给自家插队到第三,还得给崔家赔笑脸。
科举考场更离谱。主考官见着崔家公子来考试,得赶紧起身作揖,跟现在粉丝见着爱豆似的。有个考官更绝,看到录取名单里有陇西李家远房亲戚,连夜派八百里加急去送喜报——管你文章写得多烂,姓李就是通行证。
落榜生的疯狂报复,黄巢这人吧,本来也就是个卖私盐的,后来考公务员(科举)屡试不中。有天在长安街头看见崔家公子骑着高头大马去领进士,当场就炸了:"老子考不上是吧?那大家都别玩了!"
他造反专挑豪门大户下手,比现在专业打假的还狠。进广州城不看地图,专找波斯商人要账本——哪家仓库香料堆成山,铁定是关系户的产业。在洛阳发明了"豪门识别术":数人家门口的拴马桩,超过三根的直接踹门。
最绝的是在长安搞"文化拆迁"。王羲之真迹垫屁股,孤本典籍当柴烧,还逼着崔家公子哥下地种田。有个段子说,黄巢把《悯农》甩在世家子弟脸上:"不是会背吗?现在知道'粒粒皆辛苦'咋写了吧?"
历史的岔路口,看看同时期的印度,婆罗门祭司把持着知识解释权,种姓制度越扎越深。咱们这边,黄巢这把火虽然烧得狠,但歪打正着把社会板结的土层给翻松了。
到宋朝就明显了,科举开始糊名阅卷。欧阳修有次看到篇好文章,以为是自家徒弟曾巩写的,硬是压成第二名。拆开密封条一看,是个叫苏轼的四川愣头青——这要搁以前,苏轼连考场都进不去。
明朝朱元璋更狠,发现科举录取的全是南方人,直接把主考官砍了重考。虽然手段血腥,但这股"宁可错杀也要公平"的劲儿,说到底就是被千年的关系户给整怕了。
最后唠两句,黄巢这人确实是,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但就像用火烧荒的老农,虽然烟熏火燎的,拔掉了所谓的豪门这颗毒瘤,给新苗腾出了地儿。还真得给这个暴躁老哥点个赞——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黑色幽默,最野蛮的方式,反而撕开了最文明的出口。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