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设计和产品开发中,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转化率的关键。本文从心理学模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心理学效应应用于设计中,以引导用户决策并提升产品效果。
在设计和产品开发中,深入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转化率的关键。本文从心理学模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心理学效应应用于设计中,以引导用户决策并提升产品效果。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以及沟通、设计、写作等等,善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型,能更好帮我们提高逻辑性和权威性,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也能形成更合理的思考和表述逻辑。
这篇文章,分享我常用的一些心理思维模型,也就是心理名词效应,防止大伙看不懂,引用专业术语的同时会用大白话来阐述举例,并且例证生活中和工作中等场景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前情提要,碎片化的知识只能短暂帮助记忆和提升学习动力,并不能给你一个翻天覆地的整体变化。如某音、某红书那些碎片化的知识学习,那些很少部分能让你真正记忆,他们给你看到的,是看似让你学到东西,实际上一转眼就忘,且不能变成长期记忆。媒体的本质可能还是巩固你的认知,并不是教你突破认知。当然啦,我的文章也仅供参考而已,我曾经试图写得很完整,包含天罗万象,古今中外,过去和未来,实际上只能在一个方面选择性的书写部分较为想要表达的选题和内容。
不过也别担心,知识的本质也是从碎片化积累而来的,往大了说,今天所有人的文章都是洗前人、古人的稿子,只不过转换了一种形式和内容,角色和故事变了,但道理并没有变。我常用费曼学习法来归纳总结以及内化碎片化知识,把它们整合起来并且找共性和个性,找到底层联系的逻辑,再尝试输出,不会的再学习,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一套体系。体系一词在我上个作品《作品集和体系》讲到,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且不断迭代,往后吸收新的内容内化为体系里面的一份子,具体怎么建立,可以去看看那个文章。
好了闲话少说,开始本章的内容吧。
还是区分一下目录吧:
01-Why:为什么用户决策需要引导?
02-How:如何利用这些原理进行设计?
03-What:产品设计落地后的预期效果。
And
04-Other:还有哪些心理模型?
在产品世界里,我们常常认为用户的选择是完全理性的,但事实远非如此。
用户决策的非理性:用户在面对众多选项时,往往受到情绪、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非单纯的理性分析。比如:最近的哪吒2,票房快到了100亿,这时候有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或是引导“乌合之众”的媒体视频发出“国人站起来了,国内动画站起来了”,这时候你如果反对或者不支持,那你肯定受到围攻。那些人呢其实可能已经看过一次了,或者本没有那么想看,但是就因为这“社会认同”的标签打上,你会不自觉的受到情绪、外界环境、文化的影响,你就买了,这脱离了理性范畴,变得感性。
心理与经济学的启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会受到默认效应、诱饵效应、稀缺效应等因素的驱动;经济学则揭示了“机会成本”和“损失厌恶”等现象。
1. 默认效应如默认效应:当一个选项被设为默认选项,大多数人会倾向于接受,而不会主动更改。
比如:
1.外卖平台的默认配送方式
在美团、饿了么点外卖时,商家通常会默认选“无需餐具”,这样一来,大部分用户都会直接接受这个选项,而不会特意去修改,间接推动了环保。
2.视频网站的自动续费
腾讯视频、爱奇艺、Netflix 等会员服务,
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如果用户不主动取消,就会一直扣款。很多人本来只想开一个月,但由于懒得取消或忘记取消,结果就持续订阅了。
3.iPhone 夜间自动更新
苹果手机的系统更新默认在“夜间充电时自动安装”,用户懒得去改设置,就会顺其自然地接受更新,而不会手动推迟。
2. 诱饵效应如诱饵效应:在两个选项之间加入一个“看似不划算”的选项,让其中一个变得更具吸引力。
比如:
1.爆米花定价策略
(经典案例)在电影院,你会看到这样的定价:小杯爆米花:20 元中杯爆米花:35 元(诱饵)
大杯爆米花:38 元。你本来可能只想买小杯,但看到中杯和大杯的价格差距只有3元,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大杯,这就达到了商家提升客单价的目的。(看到这其实也能联系到锚定效应,其实也类似于诱饵效应,只不过锚定效应的例子是:20元的矿泉水和30元的星巴克作为对比,可能别人更偏向于选择星巴克,觉得一瓶水哪有这么贵啊,我还是选择星巴克吧,还能装一下。往往是这种下意识行为导致了错误选择,这时候就用了思考快与慢里面的系统一,也就是感性脑or经验脑来运作思考了,其实用理性脑来看,两个都可以不用买,又不是非选不可,看实际需求决定。对吧,肯定有人掉进这个陷阱,本人荣幸也掉入过哈哈。)
这里我要表达的是,知识是可以联系起来的,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说要建立知识体系,用天道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意思是中西方的宗教体系本质是差不多的,可以理解为知识也是相互贯通的。比如国外把“人总是觉得他人过于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外表”解释为心理学上的“焦点效应”,把“说反话可能是不好意思表达正向的陈述,如我讨厌你实际上是喜欢你”解释为心理学上的“反向形成”。
当然,还有很多例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思索一下互联网黑话,大多黑话都是把原本“朴素的话”改头换面作陌生化处理,用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话”来作伪装,让人信服或是比较有权威性。
2.星巴克的咖啡大小
星巴克通常有三种杯型:
小杯(Tall):28 元中杯(Grande):32 元(诱饵)大杯(Venti):35 元你可能本来想买小杯,但看到中杯和大杯价格差距很小,就会直接选大杯。
3. 稀缺效应如稀缺效应:当某个商品或服务被标注为“数量有限”或“即将售罄”时,消费者会觉得更有价值,产生抢购心理。比如:
1.“双11”限时抢购
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在“双11”会显示:
“仅剩 5 件!”、“距离结束仅剩 10 分钟!”,让你觉得如果不马上下单就可能错过。
2.瑞幸咖啡的限量联名款
例如瑞幸和茅台联名的“酱香拿铁”,刚上线时宣传“限量供应,卖完即止”,结果很多人疯狂抢购,即便没喝过也想尝试。
3.耐克的 SNKRS 限量发售
耐克(Nike)的限量球鞋通常在 SNKRS APP 上发售,并且每次都会显示“库存极少”,导致用户拼命抢购,甚至加价买二手市场的高价鞋。
4.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
小米在新机发布时,经常采用“每轮开售 5 分钟即售罄”的策略,让人觉得“买不到=更珍贵”,从而刺激购买欲望。
稀缺效应也能让我联想到FOMO效应,也就是错失恐惧症,指的是人们害怕错过某些重要、好玩的、赚钱的、流行的东西,从而产生焦虑,甚至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比如: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买了 iPhone 15 Pro,大家都在晒新机,你也想换新机,怕自己“落伍”或“跟不上潮流”。但实际上,你的 iPhone 13 还能再战 2 年,并没有必要升级。
大众可能不是真的想要,但是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手段创造需求,其实有大部分需求都是被别人创造出来的,你我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只是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理性被感性替代了,进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这些效应是可以用到用户、客户以及面试和工作沟通上的,我记得有次我作提案,客户并不是很想要多加一个设计选项,但在我卖力的推荐和洗脑下,还是选择了加上,于是多加了些钱。
怎么说呢?“这大部分客户都是选择了的,且一起做会更完善,价格并没有很贵,而你要外包的话可能又得重新面对一个乙方,诉说自己的需求和方向,且价格还不一定有我们便宜呢,你看,这些都是我们客户选择的案例,这边还有你认识的甲方呢,头部的都在用,而你的理念和竞品也是他这个方向,其实我还建议你做一些差异出来呢,或许可以多做一些改变,收费的话可以给你再便宜一些”嘿嘿,真坏,不过确实有用,但不是对每个客户都有用哈,别乱用。
好了,上述的默认、诱饵、稀缺效应讲完,而这些效应名词也会涉及到经济范畴的“机会成本与延误损失”,请看下文。
4. 机会成本比如机会成本:每当你做出一个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可能更好的选择。你无法同时拥有所有选项,因此需要权衡。也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去旅行 vs. 买奢侈品
你攒了 1 万块,准备去日本旅游,但如果改买一个 LV 包,意味着你放弃了一次旅行的经历,而这次旅行的“可能的体验”就是机会成本。
2.创业 vs. 找工作
你决定自己创业,意味着你放弃了一份 20W 年薪的工作,这份稳定的薪资收入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如果创业失败,你可能会后悔没有选择更稳定的道路。
5. 损失厌恶比如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痛苦,远大于对等量收益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失去 100 块的痛苦,大于赚到 100 块的快乐。
1.理财亏损比赚钱更让人焦虑
股票市场:你买了一只股票,涨了 10% 你可能无感,但如果跌了 10%,你就会觉得很难受,甚至可能割肉止损。这就是厌恶损失的心理作用。
2.电商的“限时优惠”促销
你在淘宝看到“再不买,就恢复原价!”的倒计时,商家利用你的厌恶损失心理,让你害怕“失去”这个优惠,从而快速下单。
3.免费试用陷阱
许多软件(比如 Apple Music、ChatGPT Plus)会提供“首月免费”,当你用了一个月后,你已经习惯了它的服务,再让你停用,你会感觉像是“损失了”什么,于是你就继续续费了。(这其实有点类似前景理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对获得的敏感度,简单来说,人们更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而不是获得更多的东西。)
4.彩票的“差一点中奖”效应
你买了一张彩票,结果只差一个数字就中大奖,你会觉得“差点就赢了”,甚至会觉得自己
失去了一笔财富,导致你想再买一次。
你会发现,默认效应、诱饵效应、稀缺效应和机会成本与厌恶损失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做产品营销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人的心理以及经济学上的行为决策,这有助于帮你理清逻辑,找到优先级。
这类似于穷举法,列出所有对你有利有害的影响因素,再进行利弊权衡,对它们进行排序,最后由决策者决策。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这些原理,不仅可以简化用户的决策过程,还能让他们在“感觉自己做出了最佳选择”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用户留存与转化。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来思考如何影响用户决策——我使用的是黄金圈法则,你会发现全文都是用这个法则去推动的,大的结构到小的结构都是如此。这也算是一种思维模型,虽然不算是心理模型,但前言中表示使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型,不局限于心理模型,虽然本文章重点讲的是心理模型。
1. 核心驱动(Why)——激发用户内心的需求有个名词叫做消费心理学:如物质激励,制造概率性(人天然相信命运的裁决,也总憧憬自己会有不错的好运气。两块钱的彩票比打赌输赢一百块诱人。),营造稀缺感(充裕的东西天然无感,稀缺的东西刺激大脑),激发竞争意识(人的天性,对比,竞争,优越,创造一个适合竞争的空间比如排行榜),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营造强烈情绪和认同感,赋予高尚感和重视感,以及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人天生是个感性物种,思考是极其消耗脑细胞的,大多数人是不爱思考的,都在用感性脑也就是过往经验、情感、文化和环境的塑造来判定事情的好坏,那么作为设计师或是作为一个想要突破设计师限制的人来说,了解除设计以外的知识是很重要的。都说以人为本嘛,技术是延伸人的能力,我的能力不够,所以我需要发明一种技术来帮助我实现我的能力,后面变成什么样呢,大家都用技术,忘记了人才是主体。核心竞争力还是掌握主体性,利用客体帮助主体实现跃迁。这说的是最近DeepSeek的热点事件,技术发展带来的不只是悲剧,其实还有暗流涌动的机会,以往设计师可能需要资深经验才能进去大厂,现在ai来了,会用sd可能就能让你进入大厂,会训练ai,用lora,comfyui等工具,实则是为自己覆盖一层buff,如修仙小说一样,以往宗门需要天才资质,现在居然有技术科技祝你机械飞升。
扯远了,回到心理模型-激发用户内心的需求。
FOMO效应:指的是人们害怕错过某些重要、好玩的、赚钱的、流行的东西,从而产生焦虑,甚至做出非理性的决定。利用“害怕错过”的心理,传递信息时提醒用户“限时优惠”或“抢购倒计时”,让用户在心里产生紧迫感。
比如:看到朋友圈里有人买了 iPhone 15 Pro,大家都在晒新机,你也想换新机,怕自己“落伍”或“跟不上潮流”。但实际上,你的 iPhone 13 还能再战 2 年,并没有必要升级。
互惠原则:在用户享受免费试用、签到奖励等好处时,让他们产生“欠回报”的心理,从而增加后续付费的可能。
比如:有些app会先免费后付费,也许你用习惯了就会继续用,内心也会产生依赖感,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2. 方法策略(How)——降低决策成本,设置清晰路径默认选项设计:设置合理的默认选项,如预设支付方式或推荐套餐。这样一来,用户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去选择,就能顺利完成操作。
比如:美团支付中,系统自动选择“零钱支付”,减少了用户手动切换的负担,从而提升了转化率。
诱饵效应:在产品定价中引入一个看似“不理想”的中间选项,作为对比参照,推动用户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比如:视频网站中,通过设置“季度套餐比年度套餐略高”的定价结构,让用户觉得年度套餐更划算,从而推动长周期订阅。
3. 具体应用(What)——落地执行,验证效果习惯路径依赖:设计时注重延续用户已有的操作习惯,避免大幅度的界面改版,保证用户无缝体验,增加平台粘性。
比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利用账户绑定和数据迁移,让用户在产品间切换成本极高,从而保持长期忠诚。
透明沟通与反馈:在优化产品功能时,要明确告诉用户每项默认设置和优惠措施的背后原因,建立信任关系,避免让用户感觉“被套路”。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费曼学习法来内化这些原理:
简单化:将“默认选项”、“诱饵效应”、“稀缺效应”等概念用简明语言描述,如“默认选项就像自动驾驶,让用户省心省力”。
教别人:将这些设计理念解释给团队成员或合作伙伴听,看看他们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既能加深理解,也能发现盲点。
当你在产品中成功运用这些心理和经济学原理后,你会发现:
用户转化率提升:默认选项和诱饵效应有效减少了用户决策的犹豫和操作成本,用户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平台推荐的方案。(不过还是需要真诚的展示出其中的利弊,透明化一些潜在的付费内容,别失去了信任,国内失去信任等于不用做生意了,这是个信任社会。)
用户留存与忠诚度增加:习惯路径依赖让用户在产品生态中产生依赖感,而互惠原则通过“免费赠送”的小福利,建立起用户与产品之间的长期关系。
品牌信任感建立:透明的沟通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始终感觉到产品是为他们着想,而非单纯追求商业利益。
1. 视觉说服与行为引导1. 锚定效应
应用:价格展示设计时,将原价与折扣价并列(原价作为“锚点”),强化优惠感知。上文有说到就不在赘述了。
2. 期待效应
应用:可以理解为打标签,想要客户变成什么样,就细节捧客户,他就会变成什么样。
案例:哇你是我见过最细致的人事了,表格和文件整理的井井有条。这么说之后她会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和你合作。
3. 单纯曝光效应
应用:品牌视觉符号(Logo/主色/IP形象)高频重复出现,强化记忆。(其实也类似“蜜雪冰城甜蜜蜜”bgm的不断循环,很洗脑。)
案例:瑞幸咖啡的蓝色鹿头Logo,在杯套、小程序、广告中反复露出。蜜雪冰城的bgm传播。
4. 蔡格尼克效应
应用:用未完成的设计制造悬念(如系列海报分阶段发布)。
案例:电影海报先发局部画面,文案“谜底3天后揭晓”,引发讨论。或是利用半成品来吊起他人的胃口,可以这么理解。
2.情感连接与认知塑造1. 光环效应
应用:通过品牌联名或代言人传递高端/专业形象。所以有些产品明明很烂,但就是因为名人影响力的加持才能维持这么久还没破产倒闭。
案例:小米×徕卡联名,将徕卡“摄影专业”光环转移至手机。(没有其他意思,不是指小米和徕卡,而是代指其他的产品)
2. 巴纳姆效应
应用:品牌口号使用模糊但积极的语言,让用户自我代入。(人们容易认为模糊、普遍的性格描述(如星座、心理测试)精准对应自己。警惕被泛泛的评价误导,培养批判性思维;心理咨询中避免过度依赖“模板化”分析。)所以口号并不是越准确越好,这是一些品牌设计师的认知误区,其实能传达一种玄而又玄的感情即可,并不是得多精准定位。
案例:Nike的“Just Do It”适用于运动、职场、生活多场景。
3. 峰终定律
应用:品牌体验设计“高光时刻+完美收尾”。(人们对一段经历的记忆主要由“高峰时刻”和“结束时刻”的感受决定,而非全程体验。服务业设计客户体验(如餐厅用精美甜点收尾);家庭旅行规划重点活动,创造难忘回忆。)也适用于谈恋爱中制造美好回忆哈哈。感性男女特别喜欢仪式感的原因之一就是峰终定律。
案例:宜家出口处1元冰淇淋,让用户忽略逛商场的疲惫。
4. 从众效应
应用:广告中展示“销量领先”“100万人选择”等数据。(难怪pxx能做到这个程度呢嘿嘿,原来是可以篡改后台数据的呀。)
案例:香飘飘奶茶“一年卖出7亿杯,绕地球X圈”。
3. 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与行为驱动1. 沉没成本效应
应用:设计用户投入机制(如游戏签到奖励、会员等级)。其实也蛮适用于记录性质的app,其中也涉及到习惯性认同和不舍,用习惯了,东西都记录在里面,舍弃就像是“杀死自我”一样难受。
案例:王者荣耀连续登录送皮肤,提高用户放弃成本。
2. 皮格马利翁效应
应用:通过正向反馈激励用户行为(如进度条/成就徽章)。有正反馈才能无限进步,影视飓。。抱歉魔怔了哈哈。
案例:Keep的“恭喜完成训练!”语音+勋章墙,强化运动习惯。
3. 拆屋效应
应用:功能付费策略中先推高价套餐,再引导用户选择折中方案。也例如先找人提过分要求再提小的要求更容易让人接受。
案例:视频会员“连续包年¥198”旁边标“单月¥30”,促进包年购买。
4. 三明治效应
应用:用户操作出错时,用“肯定+建议+鼓励”结构提示。像是哄你一样,不过谁都不喜欢被反驳和否定,人性如此呀,真后悔当年没学会这个撩妹。
案例:表单填写错误提示:“内容很棒!但手机号需要11位数字哦~再试一次吧”。
4. 用户思维与心理学效应的结合策略1. 确认偏误 → 信息分层设计
策略:用户只关注符合预期的信息,关键内容需优先展示。假设某人相信“低碳饮食是减肥的最佳方法”,当他搜索关于低碳饮食的文章时,可能会选择性地阅读那些支持低碳饮食效果的文章,而忽视或排斥那些批评低碳饮食的研究和文章。这种偏见使得他对低碳饮食的看法更加坚定,即使有相反的证据出现,他也会倾向于质疑这些证据的有效性。(不过确认偏误是基于人的过往经验、情感和环境文化等因素决定的,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可能有些内容优先级展示并不适用于所有受众,如读书类app优先级展示的不是书籍,可能是书籍的讨论和评述)。
案例:健康App首页默认显示用户最关心的体重/睡眠数据,而非复杂图表。
2. 焦点效应 → 降低用户心理负担
策略:用户高估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关注,设计需减少“社交压力”。有时候随意发疯更好的让自媒体坚持下去。
案例:社交平台发布按钮写“随便发点啥”,而非“分享精彩瞬间”。
3. 心理账户 → 场景化产品包装
策略:用户对不同来源的钱消费态度不同,设计专属消费理由。
案例:花呗分期提示“每天一杯奶茶钱买新手机”,将大额消费拆解为日常支出。
4. 逆火效应 → 避免用户抗拒
策略:用户抵触直接说服,用提问或故事引导自主决策。
案例:环保广告不写“必须节约用水”,而用“你知道全球10亿人缺水吗?”引发思考。“你知道你爸是我大舅吗”哈哈开玩笑。
5. 总结:设计背后的心理学逻辑用户不是理性的:利用效应绕过防御,直击本能(如损失厌恶驱动点击)(默认效应减少支出)。
情绪>逻辑:峰终定律、光环效应塑造品牌情感记忆。
行为可被设计:通过沉没成本、锚定效应等“轻推”用户行动。
设计公式:用户痛点/爽点 + 心理学效应 + 视觉/交互载体 = 高转化设计。(背后需要引导用户,先让客户接受你的理念,比如权威性介绍,案例展示,数据反馈等等,让人信服,之后才是公式的使用。)
掌握这些效应,你的设计将不再是“自嗨”,而是真正懂用户思维的“读心术”。
结尾碎碎念有人可能看到一些内容会觉得是ai生成的,其实是我纯手打,但也利用了ai 的排版格局,以及它的一些思考推理逻辑,我始终认为ai是工具,但工具的制造者是人,比我厉害很多倍的人,这些推理逻辑的演变是我可以学习的思考,未尝不可用他们的思考逻辑来内化为我自己的一套模式。
还有,纯手打的原因是让自身记忆更深刻,看到一篇站酷文章榜上的文章,《常写文章到底有什么好处》,有句话说的挺好的,“写文章的能力是要锻炼的,就像大家都有嘴巴说话,却不代表都能将话说好,也并非每个人都敢在公众面前做表达。”
在我看来,写文章也是梳理自己观点的过程。相当于输入倒逼输出,系统的表达观点同时会逼迫自己查漏补缺,或是联系其他知识点整合,写着写着之后的框架就有了,现在我就是没打草稿的,不列框架的,而是尝试直接写出来,当然,会用到各种思维模型的帮助,毕竟很少有人能干拉。
其他思考:
以前我作为一个分享欲极低的人,且身边没有深度交流的人,我的阅读量巨广泛但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特别是在看了太多书后,我的思维容纳了很多人的想法而没有经过处理,如同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室,大脑里有很多想法如烟花般灿烂又转瞬即逝,我自己也意识到,习惯了反复与自己交流的思考方式,在和他人进行观点输出的时候很容易跳过一些前置条件,导致别人听不懂我说的是什么,自己也弄混了真正想说的话,并在细枝末节处反复纠结。
也就是经常颅内高潮却不想表达,因为转述成文字后回头再看就索然无味了,像是把交响乐压缩成了口水歌,所以习惯沉默。
所以我就需要不断的输出来倒逼输入,输入倒逼输出,输出的时候是思维的链条开始转动,它在帮我整合碎片化的信息。结合开头说到的碎片化知识,我们并不是学不到东西,只是没有去把学到的碎片化知识去输出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出来。写出来的过程虽说有点出入,但慢慢的就会凝练起来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是每个长期主义者需要具备的理念和执行。
深入思考:
其实本文我想草草了事的,但由于国人的基因–写都写了,何不写得更好一点,何不整理一遍知识?
是的,任何一个写文的创作者都是先满足自己创作整合的“私欲”才分发到观众眼前的,为什么书写?因为自私。为什么分发出来?因为贪婪和虚荣。为什么不断的创作?因为恐惧。。。。
语言、文字符号的使用侧面反映出其本人的思考逻辑,有句话是–语言的边界就是你我思维的边界。网络平台的词库同质化、局限且扁平模糊,经常刷短视频让我们自己的词库越来越匮乏,词汇量变少,网络用语影响到我们的表达力。例如爱斯基摩人表达雪的词语有23种,不单指一个雪字,我的意思是,现在很多人把沮丧、难过、恐惧、焦虑等词浓缩为内耗一词,实际上你想解决的问题就变得模糊了,找不到你究竟是难过还是恐惧,不具体就无法解决问题。
但也有句话是思维是世界上最大的牢笼,观念是牢笼的围墙,尽管身处围墙,那也得把自己的围墙拉得无限大,自由在于思维的自由。
同质化的信息、日渐模糊的用语、日渐代词化,企图减少理解成本的用语,实际上是在重塑和简化我们的思维。
那如何避免语言作为载体去限制和束缚思维?
4个方法,总结来说其实就是多读、多写、多思考。
多读一些严肃的书籍或者去听一些非批量生产的洞见。
尽量去精准化自己的用词,并且尽量多替换同义词,扩大自己的词库。
练习深度思考。
还有阅读看似很长的文章,实则比短视频更能激活人的思考,因为看文字的时候会停顿、打岔、思考、联系,在此期间能够把信息刻入大脑,转化为长期记忆。
进一步深入思考:
有智者认为,不需要沮丧,语言表达的同一瞬虽然意味着坍缩,语言有边界,但思维无边界,凡有所求皆为虚妄。维特根斯坦有一句话是“对一切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清楚地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必须对其予以沉默”,语言或文字抵达不了的地方,也许就是艺术的根据地。艺术家们或许才是自由者,ai无法触达的地方是人独有的灵魂底色。
关于输出:
输出是否有效,我最近的感触是,很多时候在互动方式上面,让听者体感舒适、觉得有趣,容易接受、听得进去,看得进去,我觉得这部分才是最难的。
大部分人其实不喜欢陌生信息,也听不进去和自己先前认知不同的信息,会天然排斥。怎么写,怎么说,可能关键不在于文章的逻辑性,而是在于观众想看到什么。做媒体之后发现,其实并不太需要逻辑,而是观众需要什么你就说什么,前文提到,媒体其实是巩固人的认知的,不是突破认知的,或许是这样的。
关于情商和用户思维,会很大的影响表达效果与写作效果,甚至包括表情、语速、音色、言语表述方式,以及写作内容、选题、趣味性、逻辑性和引导性、打破观念预期等,这些可能有时候大于文本内容本身。
承前言,结尾句
前言提到碎片化知识,怎么才算是联系知识呢?当你看到一个新闻,你会想到新闻的背后是经济学概念,也就是经济纠纷,经济学背后是社会学概念,包含了经济纠纷和社会性事件如争吵,爱情与朋友之间的背叛和幸福,以及家庭纷争与阶级矛盾等问题,进而再联系到这些事件的发生是由人与人制造的,然后人为什么制造?不能单独的看作单一的、片面的、静止的,因为人不是单一的元素标签,而是立体复杂的存在,他含有情绪、欲望,有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环境的不同与接受的教育的不同,种种因素迭代造就了这个“人”的存在。。。当你知道了这些之后,还可以逆推回去,人是怎么思考的,哪些是本能?哪些是理性和感性?。。。。
当你看到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短视频知识分享,除了听和记录之外,会自主的联系以往的知识经验,并把它们结合起来,融炼于一体,或是拿它们的句子当做一次选题,作一次写作输出,并结合自身观念进行糅合,慢慢的积累起来,这时候就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
其实还能再分的更细更广,篇幅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虽然后面瞎扯了一些,不过还是能把话题拉回去的哈哈哈,虽然有点牵强。
最后:
不耍流氓的产品是用户所喜欢的,让用户自然而然的选择,做好产品,即使你有点小心思,用户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开发产品不是为了赚钱啊,难道为爱发电吗?也有为爱发电的,但太少了。
总之呢,善用思维模型,它们能帮你更好的解决问题,除了上述名词效应,还有很多,比如行为经济学的“框架效应”,“边际效益和社会比较理论”,以及“幸存者偏差和自我服务偏差”等等,不过有些是不太适用的,也不用强加这么多模型上去,秉持着适用原则即可。
本文由 @王富贵儿本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