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有民营银行——新网银行的参股,但小米30%不到的股权,很难有话语权。于是乎,持股50%的消费金融牌照,成为当下小米自营放贷的主力渠道。
来源 | fintech生产力
导语:虽然没有分得小米汽车一杯羹,但小米消金二股东重庆农商行已推出首个“小米汽车”分期项目。
2024年以来,有了小米汽车加持的底气,小米集团掌门人雷军俨然成为大厂“顶流”,频繁登上各大媒体平台热搜。
“流量的尽头是放贷”——这句亘古不变的经典名言,套在小米身上同样毫无违和感。
2015年,重庆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2020年5月,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开业。
自营放贷的两张牌照齐刷刷到手,小米却没能拿住,2022年主动退出小贷业务。
尽管有民营银行——新网银行的参股,但小米30%不到的股权,很难有话语权。于是乎,持股50%的消费金融牌照,成为当下小米自营放贷的主力渠道。
近期,小米消费金融的二股东重庆农商行,披露了小米消金的2024年度业绩:
本行持有其30%的股份。截至2024年年末,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216.8亿元,净资产16.99亿元,净利润1.15亿元。从时间线来看,2020年5月成立的小米消费金融,按照所经历的完整财年来算,一共经历了2021-2024四个年度。
2021年刚起步之际,小米消费金融总资产仅为63.16亿元,当年净利润也只有368万。
如今挣到了“1个小目标”,也算是小米消费金融的阶段性目标完成。从2023年业绩排行看,1亿元的净利润,大约排在整个持牌消金行业的20名开外。
虽然对小米消金自身来说算是不错的成绩,但与披露“史上最强年报”的小米集团相比,多少显得有些落差。
“落差”的根源在于,小米消费金融的主要出资人为手机厂商,而手机厂商跨界做金融,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
京东、美团等大厂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腾讯、蚂蚁、抖音的C端活跃用户更是排在全网前列。相较而言,手机厂商缺乏独特的零售场景化资源。
在手机厂商内部开展对比,小米金融左手助贷,右手自营放贷,甚至还算得上发展比较有起色的;而VIVO、OPPO等手机厂商则依靠导贷款流获客实现流量变现,还曾被曝出与金融灰产有所牵连。
当前“小米汽车”风头正劲,但小米消费金融却没机会分到一杯羹,其产品设计仍沿用一般消费金融的展业思路,即“现金贷+场景分期+线下大额”的经典组合。
小米消金旗下产品主要包括随星借(自主支付类小额消费贷)、星易购(购物分期,向合作商户以受托支付方式放款)与星享贷(大额线下)。
小米消费金融在线上主要承接了小米金融的消金业务,依托股东的3C场景优势,借助“随星借”、“星易购”两个品牌进行拓客。而在线下,小米消金已经在其大本营重庆之外的四川、湖北等多地搭建起直销团队,从地市向县域进行下沉。整个业务与汽车消费毫无关联。但小米消金的二股东重庆农商行倒是吃到了螃蟹,在2024年财报中声称,其落地了首个“总对总”新能源汽车分期项目——小米汽车项目:
虽然2020年小米消费金融才开始运作,但早在2014年10月,小米钱包App就已经面世;次年,小米金融正式上线,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满打满算到现在已历经十年。
这些年,有外部声音陆续批判小米信贷业务“太废了”。但我们认为,与某些消金公司从大踏步扩张到逾期飙升,再剧烈缩量的“大开大合”相比,稳步前行也没什么不好。
尤其是,腰尾部消费金融公司公开融资方式尚未健全。在消费金融利率“卷”到不行的大背景下,比起盲目拓展增量,想方设法通过获取ABS、金融债发行资格,在负债端降低融资成本,或是腰尾部消金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一言以蔽之,对于小米集团这样的行业龙头来说,将更多资源与精力向造车、AI等前瞻性领域倾斜,未尝不是一种明智选择。
来源:家有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