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赚不赔”的殡葬业“卷”不动了,多个上市殡葬企业营收下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23:55 2

摘要:毕竟,人生的终点站,是每个人都必须抵达的。无论经济好坏,这个“刚需”,似乎永远都在。

在我们心里,有些生意,似乎是永远“稳赚不赔”的。

比如,医院。比如,学校。再比如,殡葬

毕竟,人生的终点站,是每个人都必须抵达的。无论经济好坏,这个“刚需”,似乎永远都在。

“殡葬第一股”福寿园,自上市以来,就一直被视为资本市场里的“不倒翁”,利润率高得让很多科技公司都眼红。

但就在前几天,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消息传来:福寿园,这家中国最大的殡葬集团,上市12年来,首次亏损了!

而且,亏得不是一点半点,上半年净亏损2.6个亿。墓穴的均价,更是从去年的12万,直接“腰斩”到了6万多。

不只是福寿园,整个殡葬行业,都像是突然踩下了“急刹车”。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去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门“天底下最硬的刚需”生意,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这背后,不是生意出了问题,而是我们中国人,对“死亡”这件事的态度,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从“做给活人看”,到“留给自己的体面”

过去,我们总觉得,葬礼,一定要办得“风光”。

花几十万买一块豪华墓地,请最长的车队,摆最贵的酒席……这一切,与其说是为了告慰逝者,不如说是为了给活人一个“交代”,一种“面子”。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厚葬薄养”的虚礼,真的有意义吗?

一部《入殓师》,一部《人生大事》,让我们看到,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不是一场奢华的表演,而是那份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连接。

我们开始明白,真正的孝顺,是在父母生前,多一些陪伴和关爱;而不是在他们走后,用一场盛大的葬礼,来弥补我们内心的亏欠。

从“入土为安”,到“生如夏花”

“入土为安”,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

但现在,面对越来越稀缺的土地资源,和越来越高昂的墓地价格(中国的丧葬费用,已经占到年均工资的45.4%,全球第二!),我们开始寻找新的“归宿”。

树葬、花葬、海葬……这些曾经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的生态葬,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民政部的数据说,全国生态安葬的数量,5年内增长了67%。我们,正用一种更浪漫、更环保的方式,让自己,或者我们的亲人,回归自然。

从“烧纸钱”,到“云纪念”

以前,清明节,是烟熏火燎的。

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纪念方式。

云端纪念馆、直播追思、AI生成逝者影像…… Z世代的年轻人,已经成了网络祭祀的主力军。

我们不再执着于物理形式的“连接”,而是用数字化的方式,让思念,跨越时空的阻隔。

你看,当“如何告别”这件事,有了越来越多温暖而理性的选择时,那个靠着“卖地”、靠着“信息不透明”来获取暴利的殡葬行业,自然就“卷”不动了。

这场变革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生前契约”的兴起。

越来越多思想开明的老人,开始在生前,就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好规划。

他们不再把这个沉重的话题,留给悲痛中的子女去仓促决定。

福寿园在重庆,就把一个传统的“安乐堂”,升级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生命纪念馆”。那里有情感疗愈的咖啡馆,有留存纪念物的时光空间……

它不再是一个让人恐惧和忌讳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的空间。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态度的转变:我的死亡,我做主。我希望,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也能和我活过的方式一样,有尊严,有温度。

福寿园的亏损,不是殡葬行业的“冬天”来了。

恰恰相反,它可能预示着,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春天”,即将到来。

当这个行业,不再是靠着“卖资产”来盈利,而是靠着“卖服务”、卖“关怀”、卖“温度”来赢得尊重时;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种更理性、更从容、也更温暖的方式,去面对和探讨“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时;

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

毕竟,如何对待生命的终点,彰显的,是一个文明最终的体面。

来源:城惑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