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总有人容易把天“聊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学霸聊专业,你插不上话;和杠精讲道理,越说越气;和领导谈工作,总被嫌弃“没重点”……其实,2000年前的“沟通大师”鬼谷子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句话如
为什么总有人容易把天“聊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学霸聊专业,你插不上话;和杠精讲道理,越说越气;和领导谈工作,总被嫌弃“没重点”……其实,2000年前的“沟通大师”鬼谷子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句话如何让你成为“高情商聊天王者”。
这句话到底啥意思?
鬼谷子是谁?他是战国时期的“谋圣”,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老师,堪称古代“说话艺术天花板”。他这句话直白翻译就是:
对聪明人,用知识广度征服他;对笨拙者,用逻辑辩论说服他。
为什么?智者见多识广,你若只会说“我觉得”“好像是”,他会觉得你浅薄。但若你能在他不熟悉的领域抛出冷知识(比如“唐朝人用花椒盖房子防虫”),他反而会眼前一亮。
拙者往往固执己见,讲道理容易变成“鸡同鸭讲”。这时要用清晰逻辑步步紧逼,比如用“三段论”拆解他的漏洞,让他无力反驳。
古今案例:从庄子到孔子,看高手如何“见人说人话”
案例1:庄子“三剑”劝君王
赵惠文王沉迷斗剑,庄子却穿着剑客服去见他,张口就说:“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天子剑安天下,庶人剑斗鸡耳!”一句话戳中王者格局,赵王当场戒掉低级爱好。
秘诀:对位高权重的“智者”,用格局碾压代替说教,让他自己醒悟。
案例2:孔子“三季人”神操作
弟子子贡和人争论“一年有几季”,对方咬定“三季”。孔子竟附和:“你说得对!”事后解释:“那人活不过秋天,没见过冬天,争了也白争。”
秘诀:对认知有限的“拙者”,不辩而胜才是上策。
实战指南:5种人,5种说话公式
鬼谷子还总结了一套“见人下菜碟”话术,职场、社交全适用:
智者:聊他不懂的冷知识(例:和教授聊他研究的冷门历史细节)
杠精:用“如果…那么…”逻辑链反驳(例:“如果按你说加班不要钱,那劳动法存在的意义是”?)
领导:数据+结果导向(例:“本月转化率提升20%,预计增收50万”)
长辈:共情+案例(例:“我同事爸妈买了这个保健品,现在爬楼梯都不喘”)
伴侣:感受优先(例:“我知道你压力大,我们一起想办法”)
避雷提醒:
对智者别装懂,一句“这方面您更专业,能展开说说吗?”反而加分;
对杠精别纠缠,甩出一句“你说得对”转身走人,省下时间刷剧不香吗?
终极心法:说话的本质是“降维打击”
鬼谷子早就看透:沟通不是“说服”,而是“匹配”。
和程序员聊代码,不如问他“你觉得《三体》里的二向箔能实现吗?”(激发跨界思考);
和宝妈聊育儿,不如分享“北欧幼儿园如何用游戏教数学”(提供新视角)。
记住: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最能说”,而是“最懂对方要什么”。
结语
下次遇到“话不投机”时,试试鬼谷子这招——对聪明人“秀知识储备”,对杠精“用逻辑封喉”。毕竟,人生苦短,何必在“夏虫语冰”上浪费时间?(烟火丹青)
来源:看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