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西安事变,红军前途如何?徐向前回忆:已经计划好第二次长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1:02 1

摘要:1936年秋天,西北的风已经有点凉了。这年十月,几支红军主力队伍在漫长的征途后终于汇合在会宁,大家说这是一场“会师”,其实更像是熬过了死神,还能碰头的老伙计照面。可事情刚喘口气没俩月,西安那头又炸出个大新闻——张学良、杨虎城居然敢把蒋介石扣下来了!这事搁当时,

1936年秋天,西北的风已经有点凉了。这年十月,几支红军主力队伍在漫长的征途后终于汇合在会宁,大家说这是一场“会师”,其实更像是熬过了死神,还能碰头的老伙计照面。可事情刚喘口气没俩月,西安那头又炸出个大新闻——张学良、杨虎城居然敢把蒋介石扣下来了!这事搁当时,真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都拦不住——震得满中国都跟打了个冷战似的。

很多老一辈都说,要是没有西安事变,说不定红军就真没好日子——其实这话还真不是没道理。当时国共两家争得凶,乃至全国好几个省份的百姓都惴惴不安,心里琢磨,该不会又要打起来吧?西安事变一出来,全国舆论风向都变了,一大帮人站出来喊“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可你要真追着历史那根线回头看,说白了就是一串破罐子碰铁棒,层层偶然,谁也预料不到。说到底,红军那口气,差一点没喘过来。

12月12号,天还没亮,陕北的中共中央小屋里,灯光还亮着,一张电报就这么递到了毛主席手上。你要说他那天清早看到电报心里没点波澜,谁信呢?这电报不是别人,就是张学良亲手发来的,写得很直白——蒋委座和陈诚、蒋鼎文都在咱手里了,要不要和咱们商量大事,最好赶紧回信。这份信息就像一阵子冷风,顿时把屋里的人都吹得打起了寒颤。

讲明了,张学良和杨虎城联合提了八项救国主张,停战、释放抗日领袖,还要保障普通老百姓的自由,大家都知道,这事不光冲着蒋介石来,更是捅破了那个谁也不敢碰的天。各国的客服都急了:南京这边直接开了紧急会,一屋子高官吵成一片;北京甚至有人放出谣言,说西安都快变成全国战场了。远在欧洲的华人侨团,第一时间买了报纸,在煤气灯下复印两份发家乡亲戚看。

党中央这边没闲着,连夜通宵,几乎桌子上的烟灰缸都满了。最后定了主意,还是得派个人去“谈谈”,找周恩来出马,他那副不紧不慢的样子,正是此时要用的。南京方面却不太一样,“主和”与“主战”两派窝里互掐不止。有位姓蒋的还在考虑是不是该带枪进会场,何应钦则趁乱争了个主张讨伐的“头火”。一时间,南京城里到处都是议论,连饭馆里的小伙计都说:“这回张杨算是豁出去了!”

16号,一大波军队向西安逼近,有老百姓都开始背着粮食和盐巴逃难。头两天西安城里像过节一样,外头炮声隐隐约约,里头却在谈判桌上摆了几屉灌汤包、顿顿请宋家人喝红茶。一桌人坐着,宋美龄、宋子文、张学良还有周恩来,聊得挺有气氛,但谁都没把底牌摆明。两天谈判,意思差不多出来了——国共双方似乎都看到了点合作的苗头。

这场事变,很多人说是中国命运的“拐弯儿”。但假如张、杨二人没敢做这步棋,红军说实话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往前推回那年十月份,仨主力会师后,蒋介石的部队没就此收手,反而像饿狼似的死追不舍。陕北高原上,大风扬着黄沙,红军兄弟们蹲在破草屋里,冷得脖子都抽筋,却还得想着怎么对付蒋的围剿。毛主席跟几位老将军商量:咱们得抱一块儿,把能用的都用起来,得逼着蒋介石转向抗日,要不就只能死撑。

那时候,红四方面军两万人被派成了西路军,带着最后的希望,渡过黄河。说什么打通宁夏和陕甘苏区,争点援助,其实是想跟苏联搭上线,希望能有外援,能活条命。但西北那地儿,被马家军占着,老百姓嘴上不说,但谁都听说过马步芳、马鸿逵的狠劲。这帮人对蒋介石死心塌地,对红军那可没什么好脸。西路军一路上,碰到马家军的伏兵,死伤惨重。有村里的老人喜欢讲,那年冬天大雪,红军在河边打了整整一天仗,最后活下来的连一锅稀饭都没捞到。

徐向前的队伍硬是顶着霜冻,扛住了疯追的马家军,虽杀了敌军两万人,自己也只剩下不到三千人。有些老兵回忆,九死一生不算啥,最难的是晚上没有棉被,只能用破毡搭在风口,风一吹冻得咬牙根。

苦的时候还得硬气一点,中央想方设法拉拢东北军,给张学良使好话。客观来说,张学良性情直爽,能跟毛主席聊得来,东北师傅就喜欢称他是“实在人”。慢慢地,张学良开始在两边使劲折腾,像是国共之间的搬运工,来回奔跑。可蒋介石那一套是老江湖,不吃这一套,嘴上说得好听,转过头还是准备“剿共”到底。他亲自跑到西安,调兵派将,潼关整整十几万人,准备一鼓作气干掉红军。

局势紧张到什么程度?9号,蒋介石任命陈诚、卫立煌亲自掌管战局,说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其实明里暗里都透着股杀气。那会儿毛主席已经考虑最坏情况,甚至有同志悄悄把家里积粮藏好,说不定得准备新一轮迁移。

陕北冬天,你要是体验过,风吹在脸上跟刀割一样。红军那帮兄弟穿的都是啥?补丁摞补丁,有的连鞋底都快没有。周遭是胡宗南的军队、马家军夹击,天上面还落雪,地底下没有粮,真到了天堂算是幸运,掉进地狱才是日常。有老兵自个写在日记里:“夜里冷得躲在破房角,外头枪声一阵阵,心里还想着娘在家里烧玉米面。”

徐向前的回忆也不都是胜利的春风,他说那会儿中央连夜商量,甚至做好了“有可能再走一次长征路”的心理准备。有时候真是走投无路,命运就像被乱石绊脚,你要不服输也没办法。有人甚至建议,搬家去新疆、甘肃,能不能想法打到苏联边界,争口气,却没人敢保证是不是又一个“血与泪”的漫长路。

可谁也没想到,西安事变突然一下子把天窗打开了——国共谈判必须开始,红军的命运又看到了希望。党中央很快调整战略,放下转移的念想,把西路军调回来转头逼向东边,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形成掎角之势。算起来,这一手棋,连附近的农民都说像是天意。

其实红军从不怕苦,只怕没有活路。西安事变要是没成,下一步只怕是血流成河,新长征能活几个人,没人敢想。西路军的西征断桥遇险,冬夜里没有取暖的柴火,路上冻饿死的弟兄不计其数。张学良要是当时没发电报,后面的转机全无可能,历史或许要改头换面。

但说到底,历史没有假如。西安事变真的来了,红军喘了口气,全国也有了团结抗日的方向。1937年秋天,中共中央和国民党联合发布合作宣言,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句点。那一天,延安窑洞里,毛主席和周恩来都笑了。大家都知道,这回是把孙中山的心愿真正往前推动了一把。

讲到张学良、杨虎城,老甚说他们是风头一时无两的英雄。但命运也常常捉弄人,张学良后来终身被软禁,连灯都没人陪他熄,杨虎城更惨,妻儿被害,自己死在黑牢里。全中国的老百姓念叨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有些人、些事,就像老照片,越看越觉得心酸。

你说,历史就由几个人的勇气和迷茫改写了?还是说,天时、地利、人心,一阵风就翻篇了?到今天,很多细节可能都已模糊,但那年西安,天还没亮时的那份电报,抖在谁手里,都记一辈子。

来源:在水上划小船的船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