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AI生成内容9月起须“持证上岗”!助力数字金融筑牢“防伪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0:04 1

摘要:数字时代正催生前所未有的信息雾障。从“比亚迪与蔚来合作成立比未来汽车集团”的不实传闻,到“华天胜成持有DeepSeek股份”的虚假猜想,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正悄然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成式AI与深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在驱动创新应用、丰富网络生态、助力经济发

文/北京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 鲍思佳

数字时代正催生前所未有的信息雾障。从“比亚迪与蔚来合作成立比未来汽车集团”的不实传闻,到“华天胜成持有DeepSeek股份”的虚假猜想,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正悄然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成式AI与深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在驱动创新应用、丰富网络生态、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隐患,严重威胁公众知情权与社会秩序。当技术赋能的“谎言流水线”与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共振,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信息污染,更是一场针对社会认知基础的定向攻击。

近日,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四部门联手出击,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为每一条AI内容配备“数字身份证”,实现精准溯源,让造假黑产无处遁形,为11亿网民打响一场“真相保卫战”!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重点解决“哪些是生成的”“谁生成的”“从哪里生成的”等问题,推动由生成到传播各环节的全流程安全管理,力争打造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

1.服务提供者:双重标识筑牢技术防线

“防伪标签”强制贴:要求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并确保内容在下载、复制、导出时包含满足要求的显式标识。

“出生证明”深入埋:要求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生成合成内容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名称或者编码、内容编号等信息作为隐式标识。

2.分发平台:源头审核强化合规准入

平台对内容全面“体检”: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在应用程序上架或者上线审核时,应当要求服务提供者说明是否提供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服务,并核验其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相关材料。

3.用户责任:每个创作者都是守门人

全网“守门人”上岗:用户发布生成合成内容时,应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若申请生成无显式标识内容,需签署用户协议明确标识义务和使用责任,服务提供者须留存相关日志至少六个月。

4.红线禁令:严打恶意篡改行为

“改头换面”将负法律责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迈入“可识别、可追溯”的新阶段,从源头治理遏制虚假信息传播,推动生成内容公开透明,为AI技术应用划定安全边界,也为金融业防范AI技术滥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1.保障知识产权,避免侵权风险

知识产权“防火墙”:《办法》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有助于金融机构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明确内容的归属和来源,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同时,这也保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研究成果,防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

2.应对深度伪造技术,提高造假成本

深度伪造的“克星”: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制作虚假金融信息,如伪造高管讲话、虚假财报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办法》的实施增加了造假的难度和成本,有效防范了此类风险。

3.防止虚假信息传播,维护市场稳定

金融市场的“稳定器”:虚假金融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市场恐慌和投资者损失。《办法》通过规范AI生成内容的标识,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助于投资者辨别真伪,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作为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重要行业,金融业预计不久将迎来一系列创新实践,如“AI内容验证器”小程序和“AI内容溯源插件”等,这些工具将把抽象的技术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安全感,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百姓的“钱袋子”。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发布,不仅仅是一部新办法的施行,更是对信任桥梁的重建。它通过技术手段守护了人性的温度,为每条AI信息提供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给AI戴上“身份证”并非束缚,而是为了让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获得应有的尊重。在这场虚实交织的信息革命中,我们期待更多这样“有温度”的制度设计,确保科技始终服务于人,让信任始终保持在线。

来源:金融电子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