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首当其冲的不是中国船企,而是地中海航运(MSC)、达飞轮船等国际巨头。他们连夜重算的不仅是船期表,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底层逻辑——中国制造的货轮占全球船队36%,每艘船改航线都将引发数千万美元级损失。
3月中旬,美国海运管理局突然抛出一份草案:所有中国造商用货轮入港需缴纳150万美元附加费。这不是普通关税,而是直击中国造船业七寸的"点穴手"。
中国建造集装箱船的份额
但首当其冲的不是中国船企,而是地中海航运(MSC)、达飞轮船等国际巨头。他们连夜重算的不仅是船期表,更是全球供应链的底层逻辑——中国制造的货轮占全球船队36%,每艘船改航线都将引发数千万美元级损失。
正如BBC评论指出,美国看似针对造船业,实则在布设"费用牢笼"(containment by fees)。这种策略与1985年《广场协议》如出一辙:当年用汇率绞杀日本汽车业,如今用规则围堵中国造船。
中国反制来得比预期更快更狠。国务院24日发布的《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建立起从制裁名单到资产冻结的完整链条。知情人士透露,这套系统暗藏三大杀招:
资产冻结:可精准锁定在华金融资产业务禁入:切断关键领域市场准入交易限制:制造"资产无法定价"风险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首当其冲。其通过子公司持有上海洋山港物流公司30%权益,若被定性"港口配套",可能面临价值重估危机。正如投行人士所言:"这招不是直接扣钱,而是让资本自己颤抖。"
【BIMCO对美国301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主导地位的调查法案的提交意见】
中船澄西的遭遇揭开了更残酷的现实:原定交付希腊船东的8艘货轮突然"暂缓交割"。这些采用"准周期融资"的订单,船未交付就已抵押融资。延期不仅影响现金流,更会触发连锁金融违约。
日本造船顾问一针见血:"1990年后我们失去宝座,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港口准入。"如今中国反其道而行——既然要设卡,就让设卡者付出同等代价。
《金融时报》犀利指出,这不是传统贸易战,而是"信任链重组"。当在华外资年利润超4000亿美元,任何资产冻结警告都堪比核威慑。正如某投行风控主管所说:"现在不是选边站,而是两边都站不住。"
【结语】这场博弈正演变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实验:中国手握4.2万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完备工业体系,首次实现规则制定权的攻防转换。当白宫的"通行费"遇上中国的"资产冻结令",世界突然发现: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正在黄浦江畔被重新书写。
来源:月月樱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