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镇守边关·幸福安康”,镇康县国土面积2642平方公里,国境线96.358公里,常住人口16.43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傣、苗、佤、德昂等23个民族。面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镇康县各族儿女携手同心、群策群力,化“边”为“融”,以构筑中华民族共
勐捧镇岔沟村
在祖国西南边陲,彩云之南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座与缅甸山水相连的极边之城——镇康县。
“界桩在城边、国门在城中、一城连两国,岸城园一体化”,这里,见证着各族儿女共同守护的国门;
佤族花棍舞灵动、傣族象脚鼓激昂……这里,23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边民互市的喧闹与“阿数瑟”山歌的悠扬交织,这里,绘就了一幅边疆安宁、民族和睦、文化交融的生动画卷。
“镇守边关·幸福安康”,镇康县国土面积2642平方公里,国境线96.358公里,常住人口16.43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傣、苗、佤、德昂等23个民族。面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题,镇康县各族儿女携手同心、群策群力,化“边”为“融”,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魂,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桥,以产业发展与沪滇协作为基,以现代化治理为盾,探索出一条富有边疆特色、饱含民族深情、充满时代活力的实践路径。
刺树丫口巡边栈道
卫国戍边 凝心聚力担使命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也是给予镇康县的殷切嘱托。
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村民委员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那一刻,我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我们要齐心协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守护好神圣国土。”赴现场领奖的帮东村党总支书记金国友回忆说。
一直以来,镇康县将稳边固边的信念刻于基因,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融入血液。
位于镇康县军赛民族乡、木场乡,耿马县勐简乡、孟定镇,永德县崇岗乡“三县五乡”交界地段的军赛边境检查站,是扼守着边境地区通往临沧、昆明内地的交通要塞。
各族群众共享泼水盛宴
“检查站依托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推动同驻地党建办、民族中小学、民族聚居村委结成一站一办、两校两村‘铁拳’式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新格局;组建一支由‘移民管理警察+各族群众’的特色法治宣传小分队,定期开展法治宣传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宣传活动;组织宣传队深入民族村寨、田间地头开展常态化宣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军赛边境检查站教导员余博介绍,2022年4月,检查站作为全国公安系统唯一代表获评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自2022年1月起,南伞镇刺树丫口三级边境联防所组建、联防员队伍入驻,负责与缅甸接壤但无任何天然屏障的2.1公里边境线的巡边守边护边工作。
“按照县委‘国旗插在边境线,支部建在联防所’的要求,我们建立了南伞镇边境联防所第三联合党支部,村武装干事在寨子组建6个‘联保体’,常态化组织村民巡边、护边、守边,真正实现‘出门即巡逻,种地即站岗,放牛即放哨’,齐心开展管边控边工作。”刺树丫口联防所所长余红春说。
镇康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实践活动,建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社会大课堂,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2025年,镇康县南伞海关、忙丙乡回掌村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近日,由同济大学跨学科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伍深入镇康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从石门坎的隘口到水龙丫口的制高点,从大尖包包的瞭望台到新建的剿匪遗址馆,实践队深入探访战斗遗址,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施乐瑶说:“我们要用心铭记红色历史,要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在镇康,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在课本上,还写在了千里边疆的大地上——
打造镇康戍边馆、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爱国戍边”教育阵地,开展党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七进”宣讲1350余次,覆盖9万余人次。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追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起走过”的历史进程,讲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镇康故事”。
将“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和强边固防深度结合,结合镇康县强边固防“五联机制”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争当一辈子好边民”教育活动、“请党放心,强边有我”实践活动、“我为祖国巡边关”实践活动等,在各族干部群众中筑牢思想长城,激发边疆儿女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组建火塘小分队、石榴红宣讲小分队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毛泽东主席给镇康人民的回电、民族团结誓词碑等,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创作《边疆收信人》《守边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视频,引导各族群众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
把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民族歌舞、节庆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148所,并设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点,增强各族群众向心力、凝聚力。
点点滴滴,都成为镇康县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写照。
引导各族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交往交流 扩大文化“朋友圈”
“民族团结花正红,交往交流又交融,阿数瑟瞧着,啰细瑟甩着。”
“阿数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镇康县千年的故事——以前马帮走边疆,就靠“阿数瑟”搭话,你唱“盐巴换茶膏”,我唱“情谊比茶浓”,生意在调子里成了交情。
若你来镇康,走过清晨的集市、傍晚的广场,“阿数瑟”打歌对唱声此起彼伏,歌、舞、乐完美融合,你就会明白:它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珠,而是镇康烟火生活的“精气神”。
近日,在2025年国门文化“极边好声音——红河国门歌会”活动中,镇康县推荐的“非遗跨界激活边境动能”国门文化建设创新案例,以“阿数瑟”传统音乐为核心,打造“中缅阿数瑟山歌会”年度品牌活动,成功获评“国门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每年10月举办的中缅阿数瑟山歌会期间,歌舞竞技、跨境对歌、万人同欢,“阿数瑟”正以全新姿态,在边境线上书写文化赋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动人故事。
今年“五一”假期,镇康县举办2025年陀螺村超联赛国标陀螺赛,创新设置了国标陀螺、磨盘陀螺、传统远杆陀螺3个项目,赛事规则既保留传统陀螺的技法精髓,又融入现代体育竞技标准,打造出独具边疆特色的“陀螺村超”品牌,吸引78支代表队586名选手参赛。
文化润边,润的是精神,聚的是人心。镇康县持续推进“非遗+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边境小城在文旅融合、边民互市发展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镇康县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民族团结+节庆+旅游”活动,定期举办中缅友谊运动会、商贸美食展销会,建成赐福彝寨AAAA级景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2024年,镇康接待游客283.37万人次。
立足国门实际,开展中缅青少年交流活动,创新打造“中缅少年手牵手·交往交流心连心”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促进民心相通。举办中缅边交会、中缅友谊运动会、中缅阿数瑟山歌会等活动,不断扩大交往交流的“朋友圈”。
深入实施“石榴红”工程,按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向,借助阿数瑟山歌会等平台,大力发展边境旅游,每年组织参与旅游计划200万人次。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实践基地、主题公园、主题广场,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
各民族同心守边疆,边美民富心向党
产业支撑 夯实发展压舱石
初夏时节,镇康县田坝村万亩坚果郁郁葱葱,枝头挂满绿色的果实。
这个普通的边境村寨,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坚果产业发展成年产值3.1亿元的支柱产业,带动全县形成43万亩种植规模,书写了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的成功实践。
“田坝村党总支创新‘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立‘464’收益分配机制,企业返还4%的收购款给合作社,合作社将其中60%分红农户,40%壮大集体经济。”田坝村党总支书记王东权介绍,田坝村已发展成“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田坝澳洲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逐步“升级”为可供借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镇康样本”,2024年,坚果种植户实现分红达60万元。
作为镇康县坚果龙头企业的云南云澳达坚果开发有限公司,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人才紧缺的问题,与当地政府、林草局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澳洲坚果技术服务中心,为种植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切实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公司流转南伞镇田坝村500多户农户的6700多亩土地建设示范基地,带动全县2.24万户农户积极投身澳洲坚果种植。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及果实回购协议》,制定果实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2024年,实现果农户均增收达2.86万元,人均创收7000元,携手边疆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镇康县坚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有效的组织协调。
在镇康县,由村级党组织牵头成立的坚果合作社连接起了企业和种植户,对坚果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摘全过程的投入成本进行调查,对企业收购、运输、加工等各环节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对全国各地坚果市场价格进行实时监测,其坚果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科技增强、环境增美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县青皮果产量7.1万吨,农业产值达6.4亿元,果农户均增收3.9万元,小小坚果真正成为边疆群众的“致富果”。
此外,乘着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东风,2010年起,镇康咖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镇康县紧紧抓住沪滇协作上海崇明区帮扶契机,争取到沪滇项目南伞镇白岩村咖啡精深加工厂项目。
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是云南临沧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集咖啡种植、初精加工、文旅体验、庄园建设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的咖啡企业。“公司设有仓储中心、烘焙车间、产品研发中心、全球直播中心等,实现了从咖啡种植到成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公司建立‘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农机制,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利润按比例分成。”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李凤泉介绍。
此外,镇康不断深化沪滇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对帮扶工作,每年组织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务工就业1万人次以上,从推动本地和内地双向就业创业、投资兴业向推进本地和各地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发展。通过探索“订单式”跨境团队劳务用工政策、打造国门“零工市场”、深化“沪滇协作”,6.87万人次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心中有数,脚下有路。近年来,镇康县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按照“1+12+N”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户有增收产业、村(社区)有合作组织、乡(镇)有龙头企业、县有配套政策”的促农增收模式,持续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兴边富民不断深化。认真抓好“幸福花开”工程,聚焦“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大目标,全面开展边境幸福村建设,93个边境自然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实现防区变景区、村庄变集镇、农户变商户、家园变花园、边民变哨兵、边境线变富民线,民生保障大幅提升,边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
——产业构成不断完善。建成“糖、茶、果、烟、咖啡”等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镇康咖啡、马鞍山茶等14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镇康县获评全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立行渐稳、相连成势、取得发展。以国家级临沧边合区南伞园区为核心,创新开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贸易模式,三年来,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1.2万户4.5万边民增收致富。创新开展南伞园区与缅甸老街园区“两国两园”跨境产能合作模式,开拓跨境农业合作区,合作种植甘蔗、坚果等经济作物超15万亩,培育近千家外贸企业,带动两国三县19个乡约2.5万名各族群众实现增收。
2024年,镇康县经济总量89.6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70元,边民人均收入达22786元,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各族儿女。
如今的镇康,各族人民在经济交往中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绘出一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昂扬画卷。
山间的歌唱,共赏阿数瑟乐章
边寨协商 法治润边固根基
军赛乡岔路村红岩自然村位于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处,被誉为“边寨协商第一村”。因历史迁徙、移民搬迁等原因,出现了三县三乡六村的5个民族123户群众插花共居一个村寨、管理难的特殊情况。
2020年5月29日,在临沧市政协指导下,红岩自然村联同耿马、永德召开了红岩自然村“一寨三县三乡六村”联合治理协商议事会议。通过协商,最终达成了建立红岩自然村联合党支部和联合村规民约的两条共识。协商成果的转化,打破了“混居村”行政隶属壁垒,形成了党建引领、一方统筹、多方联动、共驻共建的治理格局。
2020年8月24日,临沧市政协相关领导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政协边寨“小协商” 助推边疆“大治理”》的交流发言,列举了红岩自然村“一寨三县三乡六村”联合治理协商案例。全国政协相关领导在总结讲话中将临沧的做法经验概括为“边寨协商”,从此,红岩自然村成为了“边寨协商”的发源地,也是“边寨协商第一村”。2023年,临沧市政协把“边寨协商”作为主题教育民生实事来高位推动。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组织小吃街发展地摊经济,2天收入就有5万元。”岔路村党总支书记罗永兰高兴地说,如今三县三乡关系融洽,我们也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群众增收渠道,村民在家门口就过上好日子。
在探索民族事务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治理路径中,镇康县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探索。
“镇康县人民法院是名副其实的‘国门法院’,也意味着镇康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镇康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阮赫鑫介绍,县人民法院在多民族共居的地方打造智慧诉讼服务平台,在南伞口岸设立涉外涉边智慧诉讼服务站,在边境村(社区)建立远程调解平台,深入民族村寨巡回开庭,将法律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开展“双语宣传、双语办案、双语教育”,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理性维权,拍摄制作普法强基之“阿数瑟篇”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普法宣传视频,在增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持续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康宁社区则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搭建居民群众交流平台,线上运用“平安镇康”智慧平台、网格群等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各族居民的基本情况,并与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连通,用心架起一座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云上”桥梁;线下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协商议事室、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多功能线下交流平台,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民心安,则边疆安;社会稳,则边疆稳。
镇康将民族事务纳入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治理体系网的“微网格”建设,构建五级网格7223个,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和法律咨询援助,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数字化,建成“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双语”政务服务APP覆盖70%以上村寨。推动城乡空间互嵌,5个城市互嵌式发展社区融入“健康、文明、智慧、美丽、幸福”县城规划一体实施。
“‘三好’嘱托记心间,各族兄弟心相连。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奋进事业兴……”一首淳朴有力的“阿数瑟”新曲,唱出了镇康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共同心声,更道出了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融入血脉、铸入灵魂、付诸行动的坚定决心。展望未来,镇康各族人民必将如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心手相牵、并肩奋斗,共同谱写出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时代赞歌!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本版图片由镇康县民族宗教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