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六点半,小区里飘着饭菜香,我拽着儿子的胳膊往家走,他却像被钉在花坛边 —— 蹲在地上,手指轻轻碰了碰蚂蚁队列,嘴里还碎碎念:“你们要去哪呀?要不要带点面包屑?”
傍晚六点半,小区里飘着饭菜香,我拽着儿子的胳膊往家走,他却像被钉在花坛边 —— 蹲在地上,手指轻轻碰了碰蚂蚁队列,嘴里还碎碎念:“你们要去哪呀?要不要带点面包屑?”
我盯着手表上的分针一点点挪,心里的火气往上冒:“赶紧回家写作业!看蚂蚁能看出数学满分吗?” 儿子恋恋不舍地起身,走两步还回头望,那眼神像丢了心爱的玩具。回家路上我突然想起,上周收拾书包时,他那本画满小人的草稿本被我随手扔进垃圾桶,当时他没哭没闹,只是默默捡回来,把本子藏在了枕头下。
我们好像总在跟孩子的 “无用” 时光较劲:觉得蹲在路边看蜗牛是浪费时间,觉得在本子上涂涂画画是不务正业,觉得把积木搭了拆、拆了搭是瞎折腾。可这些 “没用” 的事,真的就该被禁止吗?
我们怕的 “浪费时间”,藏着孩子的小世界
有次跟邻居聊天,她吐槽女儿每天花半小时给窗台上的多肉 “说话”,一会儿说 “今天太阳大,别晒太久”,一会儿又抱怨 “你怎么又掉叶子了”。“有这时间背几个英语单词不好吗?” 她皱着眉说,语气里满是无奈。
我太懂这种心情了。之前儿子迷上拼乐高,放学回家就钻进房间,对着一堆小零件能拼两小时,作业常常拖到晚上九点。我忍不住发火:“拼这些破积木能当饭吃?” 他低着头小声说:“可是妈妈,我拼的是宇宙飞船,我想知道它怎么装引擎。”
后来我才发现,我们怕的从来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怕这些 “没用” 的事,耽误了那些 “有用” 的事 —— 比如写作业、背课文、练钢琴,那些能直接体现在分数、考级证书上的事。我们总把 “有用” 等同于 “能变现、能加分”,却忘了孩子的成长里,需要一些 “不求回报” 的热爱。
前阵子看到一位小学老师的分享:班里有个男孩总在课间观察教室后的绿萝,还偷偷记 “生长日记”,写着 “今天新长了两片小叶子,比昨天高了 1 毫米”。家长好几次跟老师说要阻止,觉得影响学习。可到期末,这个男孩的作文《我的绿萝朋友》得了全市一等奖,文中对细节的观察、对生命的温柔,是很多埋头写范文的孩子写不出来的。
原来那些我们眼里 “没用” 的事,其实是孩子在偷偷构建自己的小世界 —— 在看蚂蚁时观察秩序,在画漫画时表达情绪,在养植物时学会责任。这些东西没法变成分数,却能变成孩子心里的光。
别用 “有用” 绑架孩子的热爱,他们需要 “浪费时间” 的权利
我见过最让人心疼的场景,是朋友带女儿去兴趣班试听。女孩站在舞蹈室门口,眼睛盯着隔壁美术班的方向,却被妈妈推进去:“跳舞能加分,画画有什么用?” 孩子委屈地回头,手里还攥着半截蜡笔。
我们这代家长好像都有 “有用焦虑症”:给孩子报班先算 “性价比”,买绘本先看 “能学多少字”,连玩玩具都要挑 “能锻炼逻辑思维” 的。可孩子的喜欢哪有那么多功利考量?他们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可能只是觉得小虫子搬家很神奇;喜欢把折纸折成各种样子,可能只是享受创造的快乐;喜欢反复听同一首儿歌,可能只是觉得旋律好听。
教育学者周轶君说过:“儿童的成长需要留白,那些看起来‘无用’的时光,其实是他们探索自我的过程。” 就像我儿子,之前迷上拼积木时,我没再阻止,只是和他约定 “写完作业就能拼一小时”。慢慢发现,他拼积木时会自己算零件数量,会思考怎么搭更稳固,甚至会给积木编故事 —— 这些能力,不是我逼他做 10 道数学题能练出来的。
还有个朋友的儿子,喜欢收集各种瓶盖,家里攒了满满一盒子。朋友一开始觉得占地方,后来发现孩子会给瓶盖分类、画画,还做成了小摆件送给同学。现在孩子上初中,动手做的科学小发明还拿了奖,他说灵感就是从收集瓶盖来的。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他们不需要我们用 “有用” 来规划人生,只需要我们给一点 “浪费时间” 的权利。毕竟,没有哪个孩子是靠 “只做有用的事” 长大的,那些看似 “虚度” 的时光,反而会成为他们长大后最珍贵的回忆。
面对孩子的 “无用” 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做
当然,不是说要完全放任孩子不管,而是要在 “有用” 和 “无用” 之间找到平衡。分享几个我试过的小方法,亲测有效:
第一,给 “兴趣时间” 定个小规矩。不用太严格,比如每天写完作业后,留 30 分钟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是看蚂蚁、画漫画还是拼积木。这样既不会耽误学习,也能让孩子有期待,慢慢养成 “先完成任务,再享受兴趣” 的习惯。
第二,少问 “有什么用”,多问 “你觉得好玩吗”。之前我总问儿子 “拼这个积木能学什么”,他每次都答不上来。后来我换成 “你觉得今天拼的飞船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跟我讲,眼里全是光。其实我们不用总想着从孩子的兴趣里 “榨取价值”,有时候 “喜欢” 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第三,试着跟孩子一起 “浪费时间”。有次我陪儿子蹲在楼下看蚂蚁,他教我怎么分辨蚂蚁的 “分工”,告诉我哪只是 “工蚁”,哪只是 “蚁后”。那天我们看了 20 多分钟,我突然明白,孩子不是在 “浪费时间”,而是在邀请我们走进他的世界。偶尔放下手机,陪孩子做件 “没用” 的事,比讲 10 句大道理都管用。
最后想说,我们养孩子,不是养一个 “只做有用之事” 的机器,而是养一个有自己热爱、有自己小世界的人。那些蹲在楼下看蚂蚁的时光,那些在本子上画满小人的日子,那些拼积木到忘记吃饭的瞬间,看似没用,却在悄悄塑造着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和创造力 —— 这些东西,会比分数更能支撑他们走得长远。
下次再看到孩子做 “没用” 的事,不妨慢一点催他,多一点耐心。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那些 “无用” 的时光,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
来源:育儿说咸咸